國華、國寶、幸福、興農四家公司,○七年開始淨值就已經是負的,目前狀況更是持續惡化。雖然目前金管會無力介入,但仍然得作好準備,否則只要經濟狀況長期不振,最後很有可能無法收拾。
想增資 根本沒人願意掏錢
從保險業統計數據,就能夠了解為什麼有人氣急敗壞地上告監察院,和陳沖因何無法斷然處置增資不力的保險業者。
因金融海嘯,去年台灣的保險業淨值蒸發了近五成;到第三季為止,三十家保險公司中就有八家公司淨值是負的。
其中,國華、國寶、興農、幸福四家的淨值,在海嘯尚未引爆的○七年就已經是負值,國寶從○六年開始淨值為負,國華與幸福更是連續四年資產都小於負債。
大股東無力增資,是這些公司財務惡化的主要原因。今年二月,興農與國寶被金管會下令限期增資。
其中,興農的增資基準日一延再延,從去年十月一路改至今年八月,顯示股東繼續注資的意願低落。
國寶人壽大股東福座開發,因近年獲利不佳,去年四月由前陸委會香港事務局局長鮑正鋼接任董事長,原本以為能靠他的政商關係引進資金,也未能如願。這兩家公司都得在八月底前讓資金到位。
但真正的燙手山芋,是淨值合計負五百八十三億元的國華與幸福。
國華前董事長翁一銘過世後,年僅三十出頭的大女兒翁世佳回台接班。雖然陸續有壽險老將夏銘賢,及政界大老陳履安出任董事長穩定局面,也積極在市場上尋找買家;但財務狀況實在太差,可能的買家接觸後紛紛打退堂鼓。
原本是國民黨黨營事業的幸福,去年底由中國台商鄧文聰接手,還曾因鄧文聰的台商身分引發爭議。現在鄧文聰對幸福持股高達九九%,也還看不到他如何解決增資的需求。
其實,這些公司並非因金融海嘯導致今天的結果,而過去幾年金管會也不是無法處置,卻屢次錯過良機。
在○五與○七年底,保險安定基金的規模都大過這幾家公司的負淨值總和,只要在任一時點進駐清理,安定基金還能有結餘;然而金管會卻錯過最佳時點,結果是想接管也無力;去年底安定基金規模為一百四十六億元,最多處理興農、幸福兩家,要處理淨值負四百多億元的國華則可說束手無策。
「我們前幾年其實都有賺錢。」面對外界質疑,進入國華已二十八年的總經理陳清江表示,他們一直很積極在挽救淨值;但也坦承,去年太看好「馬上好」,結果讓淨值傷得更重。
「前年的淨值原本已經快要轉正了(○七年底國華淨值為負九億元),」他回憶,去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在四、五月間大幅加碼台股;只是下半年景氣急速反轉,台股慘跌,眼看即將轉正的淨值,第三季時惡化到負四百七十億元。
「現在根本看不懂主管機關的態度。」一位業者私下批評,情況如此惡化,跟金管會政策搖擺不定有很大的關係。「不讓它退場,又把投資綁死,這樣體質怎麼好得起來?」
這位業者舉例,法規限制保險公司若淨值為負,投資不動產金額不能超過一億元,逼得這些公司把資金往風險較高的股票市場放,讓財務狀況更加危險。
政策搖擺 錯過最佳處理時機
搖擺不定的態度,影響的不只是這四家公司。一位外商業者坦承,ING、保誠這些業者離開台灣,跟政策也有關係。「我們按照法令做事,該增資就增資,支持不下去就找人接手;可是這些經營不善的公司淨值持續惡化,主管機關又一直不處理,你說我們總公司會怎麼想?」
「在美國根本不用等到你淨值轉負;低到一定程度,政府就接管了,就是怕以後沒人願意接手。」他擔心的是,這種「頭過身就過」的鴕鳥心態,會侵蝕整個保險業的競爭力。「其他業者看到這種情形,會不會也有樣學樣?」
在擔任保發中心董事長時,曾處理過國華產險退場的宏泰人壽董事長周國端分析,保險公司要退場並沒有想像中困難。
「法定準備金原本就會多提,這幾家公司的償債能力並沒有想像得那麼糟;技術上也沒產險複雜,惟一的問題就是財務缺口。」周國端建議金管會可用特別預算擴大安定基金規模,增加處理的實力。
一位業界人士憂心,「如果兩年後景氣變好,當然統統都解套;可是保險事業能夠賭在景氣上嗎?」不論景氣好壞,當股東已無力增資,主管機關必須作好準備,否則其中任何一家宣布破產倒閉,後果都不堪設想。
四家壽險負淨值擴大速度驚人
安定基金已錯過接管時機
負淨值 淨值(億元)
壽險公司 2005 2006 2007 20083Q
興農人壽 – – -6.30 -17.83
國寶人壽 – -1.11 -5.08 -54.85
幸福人壽 -1.14 -16.56 -37.09 -110.45
國華人壽 -97.05 -159.06 -9.02 -473.00
總計 -80.85 -169.65 -57.48 -656.13
保險安定
基金額度 101.45 113.65 129.16 146.46
註:淨值為負年度資料才列入表格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