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二日,陶冬應《今周刊》邀請來台演講,超過八百位聽眾聚精會神,聆聽這位在○八年準確看對趨勢的專家,一改之前保守的態度,對中國經濟開始面帶樂觀,同時預言中國將率先走出全球經濟泥淖。
兩項指標 一改過去看法
原本陶冬預估中國政府的「保八」政策將難以達成,因此在一月時將今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定在七%,加上全球零利率、零成長,形成「○○七」的口號。但隨著兩個關鍵數據浮上台面,陶冬的看法為之改觀,並轉向調升中國GDP成長預估值為八%,「○○七」從此變成「○○八」。
究竟是哪兩個關鍵數據,讓陶冬一改過去對中國保守的態度?
首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元月新增貸款,一口氣增加人民幣一.六二兆元,不僅遠超過陶冬預期的人民幣一.二兆元,更是過去最高放款額度的二倍。陶冬說:「這次增加的高度,竟連投影片都無法容納」,而數字大幅成長的意義,在於中國銀行業被凍結的放款業務已重新啟動。
他進一步解釋,儘管去年全球央行拚命向金融體系挹注流動資金,但銀行完全不敢接受民間貸款,流動性無法得到紓解;中國銀行此時呼應政府要求,將貸款額度大幅拉高,企業獲得資金周轉,得以持續營運,國內經濟也可望因此復甦。
另一個重要理由,是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元月分指數來到四十五.三,儘管仍在低於五十的衰退水準,但自從去年十一月低點以來,該指數已連續二個月回升;更重要的是,PMI回升的項目以機械和原物料為主,顯示中國經濟正在健康的軌道運行。
陶冬因而分析,在全球政府仍大談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回溫的同時,中國政府的施政,在統計中看到具體成果。他甚至預言「中國會是世界上第一個復甦。」
資金供應鏈被修補、和製造業指數復甦二項證據,代表總體經濟已經由谷底翻揚;而扭轉乾坤的關鍵,就是中國去年推出的人民幣四兆元振興經濟計畫。
這個為挽救民眾信心緊急推動的政策,雖然金額不切實際、沒人能搞懂所有的具體內容;但總算達成初步目標,為各項產業引來大批新訂單。受惠最多的,則以有色金屬、機械和交通設備等為主。
和美決裂 對中國也不利
由於規模空前,全世界都高度關切四兆元計畫的成敗。但陶冬表示,此政策的重點是在天文數字背後,北京政府已經強硬宣示其立場。「過去的施政目標,還是防止經濟過熱,要壓、要搞調整;到了今天,一下子變成要放、要保增長」。
各地申請多年的工程預算,原本沒有下文,忽然被中央全部批准,而且限定在二年內將預算使用完畢。陶冬肯定地指出,這股地方政府掀起的基礎建設浪潮,勢必成為未來數季中國經濟成長的來源。
人民幣匯率升值或貶值,同樣是外界關切的問題;對此,陶冬大膽預言:「今年人民幣匯率,最好是不動!」陶冬認為,「買方不見了」才是出口衰退的核心原因,並非靠貨幣貶值可以解決;另一方面,儘管美國不斷要求讓人民幣升值,「但這只是政治上的語言」,因此,角力之後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維持現狀。
對中國經濟持穩健樂觀的觀點之餘,陶冬不忘提醒,從長遠來看,「高達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絕非中國常態」。
他強調,觀察改革開放至今三十年的發展過程,在每次中國重返經濟高成長前,總有一段長達數年的平緩期,而現在正是「發展相對緩慢」的階段。
陶冬直言,過去五年的亮眼表現,讓大家對GDP高成長習以為常,也對中國表現採高標準檢視。但「中國經濟雙位數成長的原因,在八○年代是農村改革和鄉鎮企業,在九○年代是發展市場經濟和引進外資等『超級因素』」,剛結束的高成長,主因正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貢獻。
「正因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使得中國貿易順差不斷累積、國內流動資金大增,過去五年中國才有如此表現。而近年中國都市化造成的房市泡沫,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火熱原因之一。」
陶冬分析,房地產帶動總體經濟發揮的乘數效果最強;像是中國房市近五年來的熱潮,就一口氣使得許多相關產業共同向上發展,還牽動全球重化工業,首次同步擴大產能。但如今,外貿出口和房市這二股主要動力驟然減退,猶如馬車失去大部分前進力量,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當然不復返。
即使剩財政政策「一匹馬」,但陶冬認為國內資金不虞匱乏,可望使中國經濟順利保八,GDP成長率甚至上看九%;平穩度過此次景氣低潮後,下一波成長的超級因素更將現身。
內需市場 是中國復甦最大動力
隨著信用緊縮,美國民眾借錢支持消費的「壞習慣」宣告終止,意味著中國倚賴對歐美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也必須做出重大調整,才能重回以往的高成長軌道。但下一個強力引擎何在?陶冬認為,答案是「中國內需」。
若比較金融海嘯以來,中國國內零售和外銷訂單量變化,就能看出經濟結構的消長。陶冬指出,中國國內零售雖下滑,但比起低迷的外銷訂單,跌幅卻顯得穩健許多;這顯示中國內需逐漸抬頭,未來依靠外國的經濟結構可望逐漸改變,使內需消費成為下一輪帶動經濟成長的核心。
檢視國民年收入分布後,陶冬發現,年收入在人民幣一千元至二千元的國民人數,已經大幅減少;相對地,年收入一萬元人民幣以上者卻反向大增。這些人「開始買汽車、開空調、吃牛肉」,代表消費對整體經濟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屬於中國的麥當勞、可口可樂等品牌,會在未來十年內出現。」
「龐大的農村消費力,將正式躍上舞台」,陶冬指出,農民消費勢必因民工失業問題受到不小影響;但北京政府批准農村土地使用權改革後,土地正式成為可以買賣的籌碼,土地集中使用的效率化、工業化,將大幅改善七億五千萬農民的收入,影響規模既深且遠。「中國的農村消費大有前途」,最近風靡新聞版面的家電下鄉,就是一例。
消費規模成長,加上人口結構年輕、儲蓄率降低,陶冬看好中國將因為內需增加成為經濟強國;而中國境內資金將逐步以主權基金、購併外國企業等形態外流,在全球掀起狂潮。若此,過去的宏觀調控將真如陶冬所說的,「只是噪音」。而長線來看,中國在這波不景氣會是第一個復甦的預言,也會得到市場更多的共鳴。
陶冬解剖全球經濟態勢 台灣景氣還沒到底
編按:陶冬演講結束後,全場熱烈提問,從二次金融海嘯,到台灣經濟表現,都是聽眾最關心的議題。本刊特別整理陶冬獨到的分析,提供讀者參考:
問:全球是否有可能再出現第二次金融海嘯?
陶冬:首先我要聲明,金融海嘯的特點是「措手不及」,突然出現和蔓延廣泛是其主要影響;雖然若干新興市場最近傳出雜音,但應該不太會變成新的海嘯,因為都已在大家預期的範圍。
當初雷曼倒閉造成金融海嘯,是因為美國政府的警覺性不夠。如今各國政府都在加強防範新的危機出現,或許還有些事件可能再發生,但不會造成措手不及的傷害。即使實體經濟仍存在很多地雷,但二○○九年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情況已比去年稍好一些。
中國出口短期不會有起色
問:應以哪些訊號觀察中國經濟?
陶冬:首先要留意新增信貸金額的變化,因為貸款收縮正是造成這次金融危機發生的最主要因素;而中國元月新增信貸金額高達人民幣一.六二兆元,顯示投資開始回溫,可算是正面訊號。
另外要看基礎投資金額、出口額度,還有消費金額變化。基礎投資金額已稍見起色,但仍須觀察接下來是否能持續增加;出口額度也很重要,但受到歐美消費低落拖累,預期中國未來一年的出口額度,都不容易有太大起色。
至於國內勞工和學生失業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勢必進一步影響消費金額出現下修。但投資人要注意的是,消費金額向來落後其他數據反映趨勢,因此屬於相對落後的指標。
問:中國A股今年以來的走勢為全球最強,這是否意味中國經濟領先復甦?
陶冬:A股目前屬於政策拉抬造市,但其最大問題,是○五年股市改革後出現的「大、小非」(非流通股)的賣壓。
這些過去被禁售的國有企業股份,近期陸續解禁,而大、小非的增加股數,是現行流通股數的二倍。在資本主義的歷史上,新增股最高從未超過現有數量的一倍,這將成為A股無法重新進入牛市的最重要理由。相對地,沒有大、小非壓力的H股較被看好。
問:許多外銀,包括香港首富李嘉誠,日前都在拋售中國的銀行股,是否意味中國銀行業前景不佳?
陶冬:外資銀行在這次危機中面臨集資困難,於是拋售中國銀行股、挹注自家公司,與其說是看淡中國銀行業,不如說是反映跨國銀行的窘境。
論盈利、持有現金和市值,現在中國的金融業都有多家銀行名列世界前茅;但這並不代表中國銀行真的茁壯起來,而是外國銀行去年大賠的結果。
問: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是否會被美國經濟問題拖累?
陶冬:雖然中美之間有各種爭端,但將六千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向市場拋售,只會反過頭來傷害中國本身;實際上中美兩國的根早就相連,對美國國債,中國只能選擇「死扛」,這是無奈的選擇。
不過,如果新興市場國家出現危機,不排除中國會利用機會,將外匯轉向購買原物料公司或大宗物資儲備的可能性。
發消費券的實際效果有限
問:您如何觀察今年的台灣經濟?
陶冬:最壞局面還沒有來到,因為沒有足夠的內需支撐;台灣經濟很大程度取決於全球需求的變化,也就是出口。而台灣至今仍沒有太多刺激經濟的措施,這是受限於政府財政狀況。
發放消費券實際效果有限,台灣人的銀行戶頭多半有儲蓄,缺乏的是信心;我們會把消費券用掉,但替代出來的錢,多數人應該不會花掉。今年台灣GDP成長估計是負二%,最壞也有可能來到負五%。
問:現在您對外幣投資看法如何?
陶冬:美元是失去信用的貨幣,但全球財富需要載體,美元不會死亡。在新的全球貨幣崛起前,不排除美元有一、二年下滑的可能,但因全世界無法離開美元,所以它還不至於出現崩潰。
長遠來看,通膨還會再起,屆時實體的大宗物資會更值錢;人民幣、紐幣和澳幣等高息貨幣的前景,長期相對看好。但這不代表現在已經是持有的時機,因為可能還有更低點。
問:BDI(波羅的海乾散裝運價指數)最近已從低點大幅反彈,是不是代表全球景氣正在復甦?
陶冬:BDI最低跌到六八○點,當時讓船漂流在海上,航運公司還是虧本,基本上這種情況是無法持久的。
船商的收支平衡點大約在一五○○點左右,指數在此之上,船商就可獲利;我認為BDI若回到一五○○點,新船就會重新投入。如果中國經濟維持目前狀況,再加上其他國家穩健復甦,BDI反彈可能上看二○○○點至二五○○點位置。
問:美國總統歐巴馬上台後提倡「Buy American」(買美國商品),是否意味著保護主義重新出現?
陶冬:許多產品在美國本土早已不再生產,這只是以選票考量的政治口號。而且歐巴馬的八千億美元紓困案,有七○%資金來自海外籌借,一旦推動此條款,這些國家就可能以拒買美國國債報復。
世界早已全球化,想推動保護主義政策既困難又不切實際;因此,國家間的貿易摩擦次數雖會增加,但一九三○年代壁壘分明的情況,應該很難在今日重現。
外資分析師看中國經濟的未來態勢 王浩:三大優勢 保住中國經濟
最近幾個月,全球金融秩序混亂。相較歐美成熟市場、或與原物料走勢相關的新興市場,亞洲在這波風暴下受到的衝擊相對低;而中國動向,則是全亞洲最重要指標。
將時間拉長,以12至18個月時間來看,中國經濟就有三大競爭優勢。1.中國民眾儲蓄率高,企業及個人負債風險較低;2.中國銀行受這波風暴衝擊程度低;3.儘管中國出口受全球不景氣影響下滑,但中國經濟不一定要大幅依賴其他國家才行。事實上,靠著國內需求就可支撐投資價值。
簡單講,中國有三條絲路,亦即內需、積極推展不同行業整合趨勢;另外,企業獲利雖受到全球狀況不佳拖累,但能見度還是相對高。中國政府有能力、有錢,能源、資源都在,是此次風暴下,中國經濟能屹立不搖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中國會進行兩大最重要的趨勢,一是基礎建設會持續進行,各種計畫會如火如荼高速奔馳;另一個是房地產,是目前中國政府最積極作多的部分,也是重要的火車頭產業,只要回穩,中國會出現有別於去年下半年不同的面貌。
(歐陽善玲)
王浩
現職:JF資產管理大中華投資總監
學歷: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士
經歷:台灣高盛常務董事、台北分公司總經理,香港高盛資本投資部分析師
王春:外來資金為中國內需景氣背書
中國還在工業化階段,政府會強力保持經濟成長,一旦經濟成長速度低於8%,中國失業率大幅上升,對社會安定將帶來大麻煩。
不過,現階段必須觀察中國政府提振經濟方案刺激效果,如果藥效沒出來,反而對經濟傷害更大,如早期的日本。
中央提出人民幣4兆元經濟提振方案後,各省市都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如果說財政政策是西藥,藥到病除但會有副作用;那麼產業振興計畫就像中藥,成效緩慢但一定會改善。而中國重蹈日本覆轍的機率也不大,經濟可望持續發展。
此外,外來資金湧入,也為中國的未來內需景氣做了背書。截至2008年11月底,QFII(境外合格投資機構)已批准72家,其中有20家是去年批准,額度共計106億美元。就申請額度來看,還有294億美元額度等著審批放行。
另外,社保基金去年11月底宣布追加股票投資,保監會控制的股票部位也有7%到8%成長空間,一旦QFII陸續批准,社保與保險資金陸續到位,將引導A股市場一波充沛的資金行情,進而使得消費者信心跟著上揚,這對中國內需具有正面作用。
(歐陽善玲)
王春
現職:匯豐晉信基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
學歷:中國復旦大學財務管理碩士
經歷:平安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經理兼研究主管、興業證券策略研究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