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石油供給不會受限,我們對中東情勢的擔憂被誇大了;人們將因高油價而減少能源消費,進而導致石油需求縮減。
目前,我們正經歷商品史上最強勁的多頭走勢之一。這是在網路泡沫破滅之際,沒有人想像得到的景況。
全球的GDP愈來愈「輕」,製造分量漸減,知識內容遽增;如果以重量來衡量,「實體物品」從個人電腦到汽車,都愈做愈輕、愈不值錢。既然如此,何以商品價格會屢攀高峰呢?
我要先強調,這一波商品走勢雖然迅猛,但並非最駭人的一波,只是歷年來多次強勁多頭行情的其中一次而已。如以貿易指數來看,一九七○年代商品價格漲幅逾三倍;而從二○○一年谷底算起,這回至今也才漲了一二五%。
不過油價漲幅倒是超過一般商品。一九九九年,二十五桶原油才能換得一盎司黃金,現在只要十桶。可是話說回來,如果全球走向輕薄化,以石油為首的商品價格,為什麼會強勢若此呢?
造成此現象有幾種說法。首先,在經濟方面,製造部分當然沒有減少,只是移轉到中國生產而已。
再者,因為信用市場交易萎縮,逼使投資人和投機者紛紛進入商品市場;但就算是這樣,也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這些商品的庫存明顯增加。因為不管投資或投機,商品並未被消耗掉,只是儲存起來以供日後銷售與消費。
此外,投機者可能是多方,也可能是空方,他們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力被外界過度渲染了。更何況,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因為商品市場有投機者存在,就表示當下的價格是不正確的。
第三個說法是,假設石油產量達到高峰,而需求卻持續成長,尤其是新興國家。事實上,石油藏量將耗竭的說法出現已是第五次;不論是歐戰結束的「石油匱乏」(gasoline famine),或是七○年代的「永久性短缺」危機,都被科技的進步與新領域的探勘化解。石油產量究竟是否已達高峰,我們只能在事後才會明白,目前實在無從判斷。
此外,有一位石油分析師提出「短缺心理」,認為油價漲幅超越其他商品,並不只基於當前、同時還根據人們對未來供需的預期而定;石油公司依這些預期心理決定是否要現在出售石油期貨,或未來開採出來後再出售。
目前市場多假設油源將日漸稀少,而全球需求仍將持續成長,尤其是快速成長的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因此生產者要求以高價出售石油。而如今,這些假設極有可能是不正確的。未來石油供給不會受限,我們對中東情勢的擔憂被誇大了;人們將因高油價而減少能源消費,進而導致石油需求縮減。
如若前述成真,眼前的油價已過度高估。但這並不是「萬惡」的投機者造成的,而是石油生產商和消費者,集體預期錯誤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