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價格的下跌固然令人欣喜,但如果跌價的主因是全球不景氣,是否還值得讓人高興?
往好處想,商品價格下跌有助於抑制通膨以及減輕消費者與企業的壓力。
入夏以來,石油、銅、鋁、玉米和黃豆等的價格開始大跌,而鋅、錫和白金則在先前便已滑落。紐約原油自於七月三日創下每桶一四五美元的高峰之後,到八月六日已跌掉一八%,當日收在一一八.六○美元。鎳價由二○○八年的頂點下滑四七%;柳橙汁下跌三三%;白金下跌三○%;黃豆跌掉二六%。由標準普爾和高盛共同編製的全球商品指數標準普爾GSCI自七月初以來已下挫一九%。
問題是,商品價格下跌的一大原因竟是由於全球經濟疲軟。交易商紛紛退出商品市場,有部分原因是證據顯示需求已開始減弱,而另一原因則是他們預期隨著景氣加劇下滑和信用緊縮蔓延,未來的需求將繼續走緩。
八月五日,摩根大通銀行表示:「全球GDP自去年以來已經顯著惡化,目前正以一.三%的低速成長。」
國際貨幣基金(IMF)七月十七日預測,○八年第四季全球成長率為三%,低於○七年全年成長率五%。「市場已開始反映需求減弱。」麥格羅希爾集團旗下的普氏能源資訊(Platts)全球石油董事京士頓表示。
衰退與興盛
部分投機客也已經退場,因為他們覺得商品已經沒戲唱了,也有人擔心的是美國法規懲罰。「目前商品市場看多和看空的勢力不相上下。」瑞銀駐倫敦分析師李德表示。
商品價格的跌勢會持久嗎?環保人士認為商品大跌是「需求破壞」的證明,像是公營事業在七○年代油價飆漲之後便不再用石油發電。
但巴克萊資本駐倫敦的分析師諾里斯認為,儘管不景氣,需求不久便將反彈回升,因為目前的低價十分吸引人。事實上,萬事達顧問公司在八月五日預估,美國的汽油採購量已經連續四周回升,正是因為油價下跌。這當然並非什麼好消息。
(By Peter C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