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房危機」爆發後,美國政府救市措施連番出爐,但卻引起強烈爭議,因為救市措施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空頭作手雲集的投資銀行,尤其是獲利亮眼的高盛證券。相對於其他金融同業瀕臨破產壓力,高盛卻坐享特殊待遇,也難怪會成為眾矢之的。
從一九八七年十月股市崩盤以來,美國政府從未曾這麼憂慮過。雖然道瓊工業指數距離年初僅下挫約二○%,但是從財政部長包爾森、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主席考克斯,人人都把這次股市下跌當成比崩盤還嚴重的事件來處理,就連總統布希也親自在白宮召開記者會,公開呼籲股民冷靜。
在七月中旬「二房危機」爆發之後,美國政府救市的措施連番出爐,同時發布史無前例的措施,公開對「違法的放空行為」宣戰,這些措施也的確成功防止股市繼續重挫。
但布希政府這些措施卻立刻引起市場投資人強烈的爭議,因為,救市措施最大的受益者,竟是空頭作手雲集的投資銀行,尤其剛剛繳出亮麗獲利成績的高盛證券,過去一路唱衰美國房市、作多油價,賺飽金融風暴的銀兩,這次又列名美國證管會的救市受惠名單,占盡所有好處,更成為市場批評的眾矢之的。
史無前例!證管會緊急命令禁止放空
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在七月十五日史無前例地發布編號二○○八—一四三號緊急命令,以證管會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 Cox)具名執行的禁止令,通令市場禁止對十七家主要券商、外加岌岌可危的「二房」││房利美與房地美公司,從事「無券放空」(Naked Shorts)的交易,禁止令自七月二十一日生效,為期一周,而且證管會可以視情況予以延長或是更改禁止令的範圍。
一般傳統的「放空」,是投資人看壞市場或個股,雖然手上沒有股票,卻透過證券公司先行出售,如果指數或個股如預期下跌,放空的投資人再逢低買進,回補空頭部位以賺取價差。傳統的放空,都必須先向證券公司「借券」,形式上取得股票之後再賣股票,證券公司能夠預先取得的股票總是有限制;但是「無券放空」的行為,則是證券公司在完全沒有股票的情況下,卻允許投機者先行放空,如此空單可以無限制擴大,助長下跌的力量。
考克斯在禁止令中公開對空頭宣戰,他說,為了要保護投資人的權益,必須「禁止違法操控市場的行為」,這些無券放空的行為,對於金融機構的安定造成威脅。他說,證管會將竭盡全力去保護投資人、維護市場秩序,並且促進金融市場的資本形成,這樣的任務,從來沒有一個時刻比現在更為重要。
金融崩潰!許多美國商業銀行瀕臨倒閉
考克斯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因為,美國已經面臨一九二九年以來最大的金融體系崩潰危機,即使是二次大戰、兩次石油危機、一九八七年崩盤,乃至二○○○年網路泡沫,都未曾真正威脅美國的銀行體系;但自從去年中次級房貸泡沫爆發之後,美國的銀行體系就受到最根本的威脅。七月中旬,總部位在加州最富庶地區帕薩迪納(Pasadena)的大型銀行印迪麥(IndyMac Bank)倒閉,在七月中旬被政府接管,是美國有史以來倒閉規模第三大的銀行。
緊跟在印迪麥銀行之後,還有美國所有的商業銀行。
全世界運營的花旗銀行,股價從去年的每股四十五美元,一路跌到剩下十五美元,去年才參與增資的股東幾個月就賠掉四成;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股價從五十美元跌破二十美元;美國農業地區最重要的商業銀行,總部位在北卡羅萊納州、員工人數高達十二萬人的瓦歌菲銀行(Wachovia Bank),股價從三十美元一路重挫,到了七月中,一股剩下五美元還有零錢可找。
瓦歌菲銀行多年來經營績效穩健、獲利卓著,絕對是美國全國商業銀行的排頭兵,而今雖然每股淨值還有十四美元,股價卻跌到淨值的三○%(金融機構的股價甚少跌破淨值),真是到了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步。類似瓦歌菲遭遇的銀行遍及美國每一個角落,西雅圖的華盛頓互助銀行(Washington Mutual)、全國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Corp),以及無以數計的地區銀行,不論資產品質良窳,全都面臨股價崩盤厄運。
這些銀行都如房利美與房地美一樣,遭到投資人無情地放空,股價重挫造成信心危機,進而引發擠兌的壓力。例如華盛頓互助銀行,列名全美國被放空最嚴重的公司第二名(放空比率最高的是房地美),空單比率,也就是空單相對於流通股數,高達二四%,瓦歌菲銀行空單比率二三%,全國城市銀行則為二○%,這些在半年前還是績優銀行股的公司,一夕之間在空頭打擊下淪為瀕臨倒閉的問題銀行。因此市場不少人相信,美國證管會打擊空頭的救援名單中,出現這些商業銀行應該是再合理不過。
然而,七月十五日考克斯所公布的禁止「無券放空」的對象,十七家銀行與證券交易商、加上兩家房貸公司,卻大出市場投資人的意料之外。這十七家「被救援」金融機構,除了花旗、美國銀行之外,還有協助空頭投機客大賺放空財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證券公司,另外也囊括了日本瑞穗金控、大和證券、法國BNP證券、瑞士Allianz金控、英國RBS銀行;而且,從公開的資訊來看,這些公司的放空比率都極低,例如高盛證券只有三%,美國政府放著國內哀號的商業銀行不救,卻跑去救全世界的金融機構,到底所為何來?
名單出爐後,高盛證券由於樹大招風,引來最多的批評,《華爾街日報》在七月十七日的頭版,就質疑高盛證券在今年三月,貝爾斯登證券公司被迫清盤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證管會具體蒐證的資料顯示,高盛證券在貝爾斯登最危急的時刻,是所有公司交易貝爾斯登信用違約合約(Credit Default Swap, CDS)數量最大的公司。
大放利空!高盛證券成為眾矢之的
《華爾街日報》也報導,貝爾斯登執行長史瓦茲曾在即將清盤之前,指責高盛執行長布蘭克分,史瓦茲說高盛倫敦分公司的交易員不斷談論貝爾斯登的消息,操控貝爾斯登股價的重挫。此外,同樣受到市場謠言攻擊得體無完膚的雷曼兄弟公司執行長富爾德也曾經打電話給布蘭克芬,說他聽到「一大堆噪音」,指稱高盛的交易員不斷在放雷曼兄弟的利空消息。依據美國的證交法令,惡意製造謠言以操控股價,是違法的行為。
網路上的投資人,對高盛的評論就更不客氣,有的說高盛提供很多服務給對沖基金,讓他們肆無忌憚地放空金融同業的股票,有的指稱高盛就是無券套利的大本營,而高盛今年上半年獲利亮眼,六個月就賺了二十億美元(超過新台幣六百億元),高盛的股價也持穩在每股一八○美元上下,相對於其他金融同業股價跌到剩下個位數、大家都瀕臨破產清算的倒店壓力,高盛卻能享受「萬家烤肉一家香」的超級待遇,也難怪會成為眾矢之的。
美國證管會之所以會開出令人爭議的救市名單,其實另有深意,這些「被救」的金融機構,正是放空投機客的大本營,藉著禁止對這些金融機構放空,連帶著迫使這些自己都已經要倒、卻還拚命吆喝著要別人倒的銀行家們收斂行徑,間接大幅減輕對之前所提及的瓦歌菲、華盛頓互助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空單。
此外,證管會把一大堆總部在外國的金融機構放到名單內,也藉此加深對這些外國金融機構的控管,證管會一箭多鵰,一方面救市、另一方面擴權,手法與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如出一幟。禁止無券放空之後,證管會還要清查市場空頭謠言,屆時市場對高盛的指控就會逐一澄清,說不定還會查出其他放空大戶,看看是誰在發國難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