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業目前給人的印象,不是裁員、就是購併,在除弊之外,看不到興利的一面。但是,倫敦的金融業,還有投資籌資、交易、購併等賺大錢的面向,台灣金融業有沒有機會發展成一個賺大錢的產業?
過去四年,民進黨政府推動金融改革獲得外界一致肯定,陳水扁總統五月三十一日接見外資代表時,外資法人均建議金融改革必須進一步深化。針對下一階段的金融改革方向,本刊特別專訪台灣花旗環球財務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杜英宗,暢談台灣如何引進外資金融服務業,移轉產業知識,提升台灣金融服務業的競爭力,增加白領階級就業機會,讓金融業變成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
最近玉山銀行買下高企的通路,台灣金融市場一項很好的退出機制終於出現。台灣現在銀行太多,但是缺乏退出機制,在高企順利拍出後,接下來如果中興銀行也能解決,讓有問題的銀行退出市場,等於是用被動的方式解決銀行過多的問題。
當然,比較主動的方式,是讓市場自然決定銀行的去留,用消費者、資本市場和金融主管機關的力量,讓壞銀行消失。例如消費者選擇好銀行,投資人及資本家只投資好銀行,再加上金融管制單位、存保公司的法規配合,這樣不好的銀行就自然從市場上消失,也不必政府花很多錢去補救。
不過,在壞公司淘汰的過程中,政府介入愈少愈好,像美國的航空公司,常常一家公司可以倒三、四次,他們借很多錢去買飛機,結果經營不好要倒閉,為了解決問題,只好由員工減薪水、銀行減本金和利息來幫助他們,這樣對於好的公司很不利,因為對手可以不斷用低成本去競爭,甚至拖累了整個產業生態,最後所有公司獲利都不好。
發展高利潤業務/以資產管理吸引全世界的錢
台灣現在就是銀行家數太多,每家的市占率又不高,使得銀行的費用率太高,台灣銀行業的費用率大約是五○至七○%,歐美銀行只有三○至四○%。這就是因為規模小,費用降不下來,業務很難創新,大家一窩蜂地抄,所以一定要整合,各家銀行提供差異化服務,讓消費者決定誰要留下來。
除了民營銀行要改革外,所有國營銀行包括台銀、土銀更應該全部民營化,才能發揮經營效率。往北看,在北亞的日本、韓國,向南看,不論香港或是新加坡,國營行庫都只有各地區的中央銀行一家,台灣現在卻還有那麼多國營行庫,政府應下決心把這些國營行庫盡快民營化,千萬不能因為員工抗爭,就放慢國營行庫民營化的腳步。
除了銀行以外,金融產業當中還有很多高利潤的業務,我認為以台灣的條件,很有機會發展「資產管理」,現在這麼多金控公司,每一家都很多錢,要怎麼投資在債券、股票、房地產上面?有什麼風險?資產管理是一項很專門的知識,做得好可以吸引全世界的錢讓我們管,這裡面會產生很多工作機會,而且是零污染、高知識經濟的白領階級,這些人又不會外移,消費會留在國內,對經濟很有幫助。像香港,十一人當中就有一個是金融業,誰還會想去那裡開工廠?
反過來想,要怎麼樣才能吸引全世界資金在台灣管理?第一要有人才,這不是不可能,台灣二十年前本來也沒有科技產業,結果前經濟部長李國鼎把很多在國外科技公司工作的台灣人才找回來,科技業就做起來了。其實目前也有很多台灣人在全球最大的退休基金管理公司如Capital、富達等公司工作,如果能把這些人才找回來,自然可以帶動產業發展。
開放資本市場/讓全世界的錢喜歡在此停泊
其次,資本市場要夠發達,才能讓投資、籌資的管道暢通,全世界的錢都喜歡「停泊」在這裡。但是,台灣股市規模很大,資本市場卻很小,外資法人會在交易市場買台股,卻很少有外資在新股上市櫃時介入買進,為什麼?因為台灣的資本市場管制太多,很多制度未能與國際同步。
就大股東的發行意願觀察,台灣規定股票上市後大股東的股票要強制集保、鎖五年不能動,連抵押都不行,這種對大股東不利的規定,香港沒有,韓國也只有一年。還有台灣上市公司投資中國只能占淨值四成,對企業也很不方便,公司到那裡上市誰決定?當然是大股東!這樣會讓好公司不喜歡在台灣上市。
除了大股東不喜歡在台灣上市,外資也不參加台灣的IPO(發行公司上市櫃前初次發行認購),因為承銷期間要十天,又沒有避險工具,外資當然不敢介入。沒有IPO市場,我們幫企業發行GDR(全球存託憑證)、ECB(海外可轉換公司債),都要到國外去做road show(巡迴說明會),為什麼不在國內做?因為有錢的法人都在倫敦,很多有價證券也在那邊掛牌。
看看英國這個海洋國家,過去是船堅砲利,現在就剩觀光和金融服務業,他們哪有什麼工業?但卻有很強的金融業,這就是競爭力。
台灣如果要效法英國,我認為,政府應該把金融業當做產業來發展,像台灣很重視科技業,政府有各種鼓勵及招商措施,但金融業因為沒有煙囪,不歸經濟部管,就沒有人幫忙招商,實在可惜。
最後,台灣如果在資本市場、資產管理都能吸引資金進駐,一定能夠在公司治理更上一層樓。現在台灣八成的股票在散戶手中,一年才開一次股東會,也不見得能發揮監督作用,如果更多的機構投資法人來投資,他們會參考國外的經驗,要求公司治理,否則就不會投資,讓不好的公司籌不到錢退出市場,這樣才是可長可久之計。(本文轉載自390期今周刊)
(台灣花旗環球財務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杜英宗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