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以前,筆者在「今論」發表(金融特戰隊向前衝),文章一開頭就問讀者:「走在路上,隨便找人選樣市調:『台灣的銀行、證券股前景看好。』你覺得會有多少人點頭贊成?又會有多少人罵你神經病?」
我想,接受調查的人,十個有九個會問:「台灣的金融業真有搞頭嗎?」
八月二十九日,由蕭萬長領銜的總統經濟顧問小組提出「金融服務業的四點發展方向」,其中有多項令人興奮的政策,其一是鼓勵台商與海外創業華人回台灣上市,營造台灣成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其二是金融業的創新產品,此後改採「負面表列」;其三是修改國內承銷制度,以「與國際接軌」為目標;其四是積極發展國內債券市場,不再以政府財政需求為最大考量;另外,創投投資標的鬆綁,不限定高科技投資比重; 加速金融重建基金( RTC )的立法進度,種種政策,在在切重要害,金融業爭取多年的政策鬆綁,一一實現。
「金融改革」是泛藍或是泛綠都認同的觀念,明年三月,不論誰當選總統,金融政策方向都不至突然轉向。台灣的企業家一向活力無窮,只要政府放鬆管制,都會有驚人的表現,而金融業是政府管制最嚴格、最不願放手的產業,但是,今天從政府到業者,都曉得金融不能夠再畫地自限,必須鼓勵創新,以金融業多年來蓄積龐大的專業人才,只要鬆綁,未來的成長空間定可期待。
其實金融產業早已發生巨變,現在拜訪公營銀行的最後堡壘──台灣銀行,你不僅會聽到行員在討論:「台銀應該跟哪家銀行合併最好?」還會聽到行員熱烈討論 ECB、GDR 這些國際金融產品的趨勢。兩年前,銀行與他人合併,猶如自身財團破產;而今,高清愿賣掉萬通銀行,獲得市場熱烈掌聲,還引發各民營銀行董事長爭相仿效。
二○○一年九月富邦率先宣布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至今不過兩年,產業結構已經徹底丕變。金融改革推動至今才三年,不論是金融控股公司法、企業購併法、金監法,到主管機關的各項行政命令,都飛快緊追國際市場,與美國、英國、日本、甚至韓國的金融改革相比,台灣的腳步飛快,不論是業者、市場、或是政府,都展現驚人的效率。
現在只是變革的初期,如果能夠繼續推動自由化的政策,再一個三年,台灣將會產生真正具有亞洲區域競爭力的金融業者。目前高效率營運的民營金融業者,資產規模已經陸續突破新台幣一兆元,預期○四年將會再出現一波合併潮,整合成為總資產五百億美元以上、獲利新台幣二百億元以上的大型金融集團;同時,官股銀行現代化的力量不可忽視,不論是第一、華南、彰銀等半官方銀行,或是台銀等公營銀行,過去三年推動組織改造、業務活化的效益,都可能會有出乎市場意料之外的表現。
至於最早進行整併的證券公司,將是台商回台灣上市的最大受益者,以台商在大陸的實力,回台灣以營運總部掛牌上市,將可以吸收龐大的國際資金,國內的前十大券商,不論是否屬於金控集團,都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兩年後證券公司的獲利將會再創新猶。
金融業的轉型升級已經確認,雖然我們離「亞太金融中心」的目標還很遠,但是用最謙卑的話來說,即使只是從三流金融市場,晉身為二流的金融市場,也是值得慶賀的喜事。如果政府能夠堅持金融自由化的政策方向,如果金融業者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再加上景氣回升的力道,我們的金融業,真的會很有搞頭!(作者江柏宣為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