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熱」瀰漫了此間保險市場,是否要赴彼岸發展,已成了保險從業人員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但大陸市場大、架構也大,整體的經濟規模和範疇都大有不同,截至目前,三分之二台灣壽險業務員鎩羽而歸。
運氣不好 超級業務員也會栽跟頭
大陸保險市場去年保費收入一百七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五千九百多億元),成長四三%,對成長趨緩的台灣壽險從業人員有一定的磁吸效應,當初包括平安、太平洋人壽在內的幾家大型大陸保險業者,到台灣募集人才,讓大夥都躍躍欲試。正在大陸保險公司擔任顧問的陳先生說,壽險從業人員積極想去大陸發展,但是一到了當地,卻常常水土不服。
另一位在大陸發展兩年的壽險從業人員武廷義(化名)表示,大陸第二大的平安保險公司執行的「龍騰計畫」,自去年開始大規模地來台挖角,到今年已經是第五、六期了,太平洋保險公司的﹁逐鹿計畫﹂也在推動中。平安聲稱要挖五百位台灣人,目前至少已經去了兩、三百人,主要的來源是國泰、國華人壽,國壽一位經理表示,去年龍騰計畫找的多半是八年以上經驗的中、高階主管,今年開始鎖定中、低階人員,包括國泰專招系統的單位經理、輔導專員,以及展業系統中的區主任。
中資如平安保險等大規模公司,經營高層對於國際人才的進用較有共識,一九九五年起,延攬包括香港、台灣、美國等國籍的保險人才,團隊完整,綜效慢慢發揮,業務績效不彰或文化排斥等問題愈來愈少,其他的保險公司則打算如法炮製。
陳先生表示,有些保險公司的情況是總公司找人、分公司要人,他們把人當成生產線一樣,一到任就要有績效,來了三個月還沒見到成效的台灣人,通常不是拿不到薪水,就是被逼退。武廷義也指出,接受招募到大陸的保險人員發展得好不好,有時候甚至要看自己的運氣,如果受訓完被分發到偏遠的內陸地區,當地的保險觀念不如沿海地區,人民的收入只有上海人的五分之一不到,業務員一個月只領三百元人民幣,如果當地團隊經營不太好,加上不熟悉環境,許多台灣身經百戰的超級保險員都會栽跟頭。
他接著說,有些非沿海地區的分公司如果經營得不夠好,總公司就把幾個﹁陣亡單位﹂合併,派一個台灣人去重新整頓。即使是比較幸運被派到首善之區上海、天津等地的業務員,由於受到法規限制不能從事銷售活動,只能帶人,要聽從當地單位領導的指示,還要帶領形形色色的業務員,面臨互動、相處等方面的大挑戰,自主性強的保險業務人員通常適應不良。
姿態太高 怎麼被「幹掉」都不知道
武廷義則表示,有些台灣人到大陸的姿態太高,抱持著一種「我比你懂」的高高在上心態,但是他指出,當地的人事環境很複雜,這些人連自己是怎麼被幹掉的都不知道。他說,台灣九五年去了一批顧問性質的保險人員,大陸當地的人拚命吸收他們的知識,付出了很多學費,有些人才冒出頭來,加上他們接觸過比較多的台灣人,早就很會掂斤兩,清楚不是每一個台灣來的人都是專家。簡單地說,沒有十年以上經驗的保險人員,必須和當地人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在分工較細的製造業可能還有比較利益,但是在金融服務業中的經驗未必能勝過當地人。
一位台灣來的壽險顧問分析,很多人在台灣做保險績效都不好,到大陸怎麼會不碰壁?在台灣還有朋友、有資訊,鐵了心到大陸發展的失意保險員,在不甚了解當地風土民情的狀況下,被丟到一個中小型的縣市去,沒有朋友、沒有消息來源,連當地發生火警要打一一九還是九一一都不知道。
大陸壽險市場風險不少,卻仍有成功的案例。武廷義表示,擁有多少實力是決定能待在大陸多久的第一個關鍵因素。過去赴大陸的台灣人起碼都有十年以上的經驗,現在只有四、五年實務經驗的年輕人也來闖江湖,武廷義建議他們必須把握第二個關鍵因素,也就是融入當地。他說:「不要認為你是台灣人。」如果無法認真投入,和當地民情、環境結合,或是沒有認清台灣人在大陸的角色,不想積極培養大陸保險人,那還不如打道回府。
很多人只想到要怎麼去大陸發展,卻從來沒有想到要怎麼回來。在大陸有實戰經驗的從業人員分析,赴大陸要有長期發展的打算,也要想想萬一發展不順,退路是什麼?據他們觀察,萌生去意或是不適應當地保險業務環境的人,後來有的改行跑單幫,專門做一些保險產品的個案,有的則開起企管顧問公司,往專業諮詢的方向發展。不論如何,有能力、專長的人,才有辦法生存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