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二十五個年頭的中租迪和,雖然年年賺錢,但面臨企業外移,業務量減少的壓力,而陷入獲利下滑的困境。但這樣的變化,同時也帶給中租迪和新的契機;因此,如何掌握既有客戶的動向,並協助中小企業外移,就成了中租迪和「危機中的新生機」。
不過,陳鳳龍也認為,這個危機並不容易度過,風險也相當大,以前風險著重在確保台灣債權,而外移後的風險,則除了債權確保外,客戶的營運難掌握,也是一項新挑戰。
從雙品牌制到合併 以提高效率
中國租賃在民國六十六年成立時,資本額僅三千萬元,初期只做機器的租賃業務,直到六十九年再成立迪和公司,做起車輛及機器設備的分期付款業務,雖然形式上有些許的差距,不過實質上,兩家公司都是做融物、融資。
由於當時的租賃市場成長飛快,七十年中瑞租賃進一步因應而生,形成自家人出現兩家同性質的公司,採雙品牌策略,目的是為了要快速擴充市場占有率。
陳鳳龍表示,當時雙品牌策略確實奏效,市占率迅速拉到五成;不過,隨著同性質的公司不斷崛起,使得該行銷策略暫告一段落。因此八十五年,中國租賃與迪和公司合併,成為中租迪和,另外,八十七年再與中瑞合併,整合所有的資產以利提升效率。
中租迪和的業務面,包括租賃、分期付款、原物料及機械的貿易、車輛分期、投資及個人消費等等;地理區域則分布在台灣、洛杉磯、泰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客層則以中小企業為主,同時也有些許的公營企業。陳鳳龍指出,例如合作金庫、郵局及台灣證券交易所等均曾是中租迪和的客戶。
其實,陳鳳龍也不諱言地說,近年來,多數中小企業都移往大陸,中租迪和因應之道則是成立目前僅有三名人員的「大陸工作小組」,以了解客戶的動向,同時也可掌握客戶擴廠時所需資金的機會。不過,經營上最困難之處,依舊是中租迪和在大陸並未設立公司,無法有效解決債權確保的問題。
「隨著客戶的外移,中租當然也會評估,不過至今還沒有既定的時程表。」陳鳳龍說。他認為,前進大陸有四個因素須解決,第一、你面對的是哪一個市場?是台商?還是當地企業?第二、資金來源一定要充裕;第三、債權要確保;最後則對於大陸法律必須深入了解,謹慎評估。
做租賃這一塊,最怕的就是壞帳。這些年,整個金融機構的逾放比不斷地拉高,中租迪和也有攀升的現象,因此,去年六月開始,中租迪和全面改採月審的制度,實施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即有不錯的效果。
然而,中租迪和逾放比到底有多少?陳鳳龍則相當有技巧地回答,每家銀行計算標準不一樣,好比說中租迪和就非常嚴格,客戶一天沒繳利息就算逾放,所以很難做比較,中租的逾放數字,以銀行的標準來算的話,大概介於好銀行與差一點的銀行的中間,約在二%至八%。
採月審制 一天沒繳息即列入逾放
八十七年中租迪和合併後,人員明顯從六百多人減到四百多人,有員工認為,這是一個警訊。面對此疑慮,陳鳳龍也澄清,中租迪和合併後,資產的確稍有調整,人員則在自然的淘汰下,多少有減少,但絕沒有刻意裁員的動作,公司這幾年也都保持獲利狀況。
他說,今年的財測應該跟去年差不多,在投資方面較難期望,也難有好表現,反倒是本業的獲利比較好。他也表示,中租在投資方面,不著重在股市的短期投資,而著重在客戶的新事業,也許它經過三年五年會上市上櫃,屆時就獲利了結。
二十五個年頭,對中租迪和來說,營運的日子不算短,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年年都獲利。也因為這個紀錄,執行長辜仲立及陳鳳龍的責任更大。但不可諱言的是,近幾年中租迪和的獲利能力有逐漸下滑的傾向,因此陳鳳龍提出未來的經營重點,以扭轉頹勢。
他表示,未來工作的重點有幾項:一是廣闢資金來源管道,未來應收帳款的債權,會朝債權證券化發展,這是未來一年或一年半要考量之處;第二、風險篩選的能力必須提高,同時還要準確及快速地抓到客戶;第三、行銷技術的提升,要有管理計畫,目前正在研究如何深耕舊客戶,讓舊客戶往來的項目更多,這樣的做法,成本最低。
/小檔案/
中租迪和小檔案:
成立時間:民國 66 年 10 月 18 日
董事長:黃明富
執行長:辜仲立
總經理:陳鳳龍
資本額:53.38 億元
員工人數:467 人
近三年來的每股盈餘: 0.93 元( 2001 ); 1.53 元( 2000 ); 1.44 元(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