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持續發展下,長期以來各國貨幣幾乎都是呈現成長的趨勢,以台灣而言,每年 M2 的成長率大概都在六%到一○%之間,在資源有限貨幣持續增加之下,物價長期以來是呈現上揚的趨勢。
經過一九七○年代惡性通貨膨脹教訓之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先進國家都以通貨膨脹為主要的敵人,進而訂立各項貨幣與財政政策,在各國強力打壓通貨膨脹之下,惡性通膨在一九八一年後幾乎已經消失殆盡。
另一方面,在天然資源有利可圖之下,包括中東、加拿大、澳洲、南美、東南亞等國石油礦產國家大舉投入資源開發,加上蘇聯解體後低價傾銷天然資源,使各項天然原物料從七○年代初期的供不應求現象,漸漸轉為供過於求,由於物價控制得當,西方與東亞國家出現了將近二十年的繁榮景象。
各國抑制惡性通膨
筆者認為,包括石油等天然資源在走過將近二十年的空頭之後,基期已低,加上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發展體的需求帶動之下,相當有機會在未來兩年內鹹魚翻生,因此天然資源(包括石油、金屬、森林與糧食)類股,價格都有可能逐步向上調整,甚至成為未來股市的重心,相當值得注意。
七○年代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原因,當然脫離不了當時的政治大環境,從整個七○年代甚至到八○年初期,全球幾乎都處在相當不穩定的局勢,除了伊朗、伊拉克等中東重要國家政權均由反西方人士接掌之外,以阿衝突、兩伊戰爭、共產主義勢力迅速擴張,都讓原有的天然資源供應國像中東、中南美洲等陷入自身難保的局面,讓天然資源供應面出現相當大的不確定因素,一旦經人哄抬,往往便一發不可收拾,從六○年代每桶原油價格的數角美元飆漲到七○年代末期的每桶三十美元就可看出。
此外,尼克森政府無法坐視黃金持續由美國流向歐洲大陸之下,正式宣布完全放棄金本位制度(美金兌換黃金),此一舉動讓現代貨幣正式成為無償信用工具,有點像有擔保公司債變成無擔保公司債一樣。
在宣布放棄金本位初期,一般民眾尚無法完全信任現代貨幣,於是便瘋狂搶購任何實質資產,其中除了金、銀等天然資源之外,在地大物博的美國,連房地產都成目標, 尤其德州、阿拉斯加州及加拿大的亞伯達省( Alberta )等天然資源豐富地區,一躍成為北美最富有的地區,直到後來投資人發現到金銀與土地供給量實在太大了,瘋狂的搶資源熱潮才開始衰退。
七○年代的惡性通貨膨脹遠因,除了上述所說的供給面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需求面因素,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尤其在五○年代之後,包括美國、日本、歐洲與前蘇聯等全球主要國家,都開啟長時期的繁榮,而全球經濟火車頭美國一直到六○年代後期,經濟成長才開始停滯下來。
利率走低 資金流向值得留意
在美國、日本、西歐與前蘇聯總計將近十億人的經濟發展下,對天然資源需求甚殷,但全球原物料走勢卻相當平穩,石油價格也一直維持在每桶幾角美元的水準,試想美國國民所得從戰後的三百美元一直成長到一九七○年代初期的三千六百美元,其他如歐洲與日本的成長幅度更是超過美國,因此,推動七○年代能源危機的主要肇因,是全球長達二十年的繁榮所累積的資源需求,突然爆發所造成的。
再加上當時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對峙,使全球形成兩個獨立的資源供需體系,在資源使用上幾乎是不相往來,因此,西方世界短期的資源不足便全面性演變為惡性通貨膨脹,讓二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幾乎毀於一旦。
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體系,從一九八○年來已享有將近二十年的經濟成長,雖然成長幅度遜於五○、六○年代的戰後繁榮期(美國的整體生產毛額約成長四倍),但是累積的資源消耗實力實在驚人,除了歐美等國之外,全球經濟體系在九○年代之後,又加入了中國與印度兩大國家,兩國人口總數已達二十三億人(二○○一年)。
反觀美國、歐洲與日本的人口總數卻還不到十億人,加上這兩個國家均是天然資源不足,必須仰賴進口大量資源來發展經濟,根據美國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目前糧食自給率約為八○%,並在未來的十年內降到七○%以下。
雖然美國研究單位估計中國每人資源消耗量(糧食除外)是美國人的十分之一,印度為十三分之一,不過在人口眾多與兩國經濟成長逐步增溫之下,想見中國、印度在加入世界經濟體系後,對全球資源供應將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西方國家以往二十年的經濟發展所累積的龐大資金幾乎都投入股市,以日本、台灣為主的東方經濟體系則是熱中於投入房地產事業,致使股價幾乎呈現數十倍數的漲幅,道瓊工業指數從一九八○年一千點的水準漲到目前的一萬一千點,但近來美國及西方各國經濟走向處於混沌未明,資金持續撤出股市是可預期,加上美國頻頻降低利率之際,龐大的全球美元資金流向相當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