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股市低迷不振,或是高科技股太熱時,證期會往往會情不自禁的跳出來喊話,要投信公司發行重置型基金,來拯救國內的傳統產業,並且親自出馬與業者溝通,而投信公司為了發基金,當然也就要順從證期會的意思,一窩蜂地發行價值型基金。所以,在近幾個月股市頻頻重挫,量能不足的此時,近期有十六檔有重置型概念的基金,至少約有二百億元的資金進場,不過,在以電子產業當道的投信界,是否有足夠的人力及能力來反轉傳統產業的頹勢,這是政府在積極為傳統產業做多時必須深思的問題。
原來都是證期會在發基金
日前,為了挽救傳統產業,證期會要求投信必須發揮「法人應盡的社會責任」,將資金投入的方向誘導散戶做投資上的選擇,證期會鼓勵投信公司發行價值型基金,只要是申請發行價值型基金,證期會絕對會速審速決,但是這段期間,若投信公司送件的是高科技型基金, 可能就有得等了,以彰銀喬治亞 e 科技精選為例,四月中旬送件至今,證期會就是不通過。也難怪有業者大嘆,「原來都是證期會在發基金」!
看看上一波有五家投信應證期會之邀發行重置型基金,股價的表現卻只能用「烈」來形容,截至八月七日止,除了怡富價值成長的淨值在票面之上,為一○.六四元以外,其餘四檔的淨值分別為中華佳值基金八.九七元、富邦價值基金八.五六元、寶泰雅典娜為八.四一元、建弘價值基金則為七.六八元,面對這樣的成績,投信公司當然是有苦難言,不過為了要讓未來的基金更好通行,並與證期會建立良好的互動,因此許多投信只好硬著頭皮發重置型基金了。
只是,上一波發行的重置型基金,救了多少傳統產業?答案其實很清楚,就是因為沒有任何的效力,證期會才又要求投信再發一次「價值型基金」,積極轉型且績優的傳統產業公司卻只有少數幾家,但是體質不佳的傳統產業不少,投信基金自然買不下手,所以買來買去還是這麼幾家,基金績效如何好得起來,也難怪,有投信總經理就直言,重置型基金「根本就是募來輸的」。
改發平衡式基金規避風險
不過,投信公司可不是省油的燈,在這麼多年與證期會磨蹭的經驗中,投信也學到了不少的經驗,既然證期會要求要發價值型基金,許多投信乾脆拐個彎發起平衡式基金,一方面補齊該公司的產品線,一方面也因為上一波的重置型基金表現不佳,很難再說服投資人買進,加上,由於平衡式基金可以債券來規避股市大跌的風險,以今年三月底至七月底的比較,在股市重挫近二千點之際,目前市面上八檔平衡型基金卻還有五.五三%的漲幅,表現相對抗跌,因此這波十六檔價值型基金中,除了元大巴菲特、中信新價值及德盛優選大壩三檔為純股票型基金外,其餘的十三檔都是平衡式基金,其中原本準備發行股票型基金的德信長春藤及富鼎精穩也向證期會申請改為平衡式基金。
所謂平衡式基金就是持有股票及債券的比率為三成至七成,而價值型之意是說非電子標的占股票投資的成數不能低於五成,所以價值型平衡式基金中持有價值型股票占基金總資產的三成五,至於另外三成五的持股則由基金經理人自行決定,以國內投信對電子產業情有獨鍾的狀況看來,其他的持股當然都是電子股了,不過,在國內傳統產業績優標有限的情況下,所有平衡式基金績效的成敗關鍵還是端視那三成五的電子股。
事實上,證期會要投信發行價值型基金,目的是為了振興傳統產業,但是近幾來年,電子股成為大盤的主流,發行科技基金更是投信公司所熱中,許多投信的研究員都以研究電子產業為主,研究傳統產業變成只是兼職,根本少有研究員是以研究傳統產業起家,投信只好將新進的研究員分配到「邊疆」的傳統產業作研究,一段時間後,再視情況調整,然而這些新進研究員還是以研究明星電子產業為己志,也難怪有投顧主管曾表示,「台灣已經十年沒有水泥產業的研究員了」。
連傳統產業研究員都短缺,遑論是操傳統產業基金的經理人了,目前許多投信都請研究員兼職一些塑化、金融等重量級的傳統產業,其他如營建、水泥等等,研究人員真的是屈指可數,有些投信甚至直接請券商提供傳統產業的研究報告,比自己培養傳統產業的研究員來得快。只是如此環境下,募集的重置型基金對投資人有利嗎?
黃李越又下海了
撰文:黃琴雅
這年頭,要投信總經理掛名當基金經理人已經不多了,何況目前股市動不動就跌個數百點,成交量萎縮到五百億元以下,大盤指數會往哪裡「指」還是前途未卜,要投資人進場買股票都難,更別論要買基金了,然而,台灣投信總經理黃李越卻反其道而行,選擇這種尷尬的時候,親自「下海」操新光千里馬基金,令許多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
黃李越操基金可不僅只是做操盤的工作而已,而是從募集基金業務開始,黃李越就從早跑到晚,透過自己舊有的管道來尋找客戶,希望可以運用自己的關係,在這最難的時刻為這檔基金募到不錯的成績,只是交友廣泛的他,要找錢自然不難,難的是,客戶多是自己找的,總是要給人家一個交代,績效壓力自然不輕,台灣投信的員工說,黃李越常常最近領帶沒打、西裝也沒穿,臉色凝重地對祕書說要出去透透氣。
事實上,配合證期會挽救傳統產業政策的十六檔價值型基金在此刻展開募集,確實相當辛苦,有些投信雖然已經核准,但卻遲遲不敢斷然地展開募集,怕的是投資人觀望氣氛濃厚,基金募集連最低下限都達不到,所以募集時間一延再延,期盼能夠等到行情好轉的時候再來募基金。
從建弘、元大、京華、台灣投信到金鼎證券,黃李越於今年四月又回到台灣投信,面對土洋投信業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大,在金融服務業縱橫長達十六年的黃李越心中壓力不小,從他親自出馬掛名基金經理人就可看出端倪,面對自己重做馮婦,黃李越坦承難度相當高,不過,他也笑笑地說:「是什麼,就要做什麼,什麼就要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