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另一端,人在日本的Japan Biotechno Pharma(JBP)社長篠原直樹,透過視訊方式,向台灣的合作夥伴、媒體,說明他對某項防疫科技產品的看法。
「在確認產品細節後,我對於這項技術的高水平,感到震驚,並確信它將成為日本和世界各地,在傳染病檢測方面,非常有用的產品。」篠原直樹強調。
創立於2016年8月,以抗體、抗原檢測作為主要業務的JBP,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便對核酸檢測(PCR)試劑市場的潛力,抱持高度期待。
2020年,當JBP接到來自工研院日本辦公室的電話,得知台灣開發出一款外型輕巧的PCR檢測裝置時,篠原直樹腦海中「移動檢驗室」的概念,便隨之成形。
重量僅600公克 1小時內可得知PCR檢測結果
乍看之下,外型和智慧音箱有些相似的「iPMx疫開罐套組」,是經濟部技術處,以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開發的PCR檢測設備。
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一般的PCR檢測程序,要花費4小時,才能得知結果,但「疫開罐套組」跳脫傳統PCR龐大加熱模組方式,以特殊機構設計,搭配溫度控制技術,讓檢測流程時間,縮短至1小時內,「時間變快,但準確率沒降低,高達95.8%。」
「更重要的是,它(疫開罐套組)的體積非常小,只有600公克,這大概是全球最輕薄短小的PCR檢測設備。」邱求慧說。
關於「疫開罐套組」的源起,時間要追溯到2016年。當時,工研院正在執行流感病毒的核酸檢測設備開發專案,而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則讓前述工作,成為工研院得以快速開發出「疫開罐套組」的基礎。
「疫開罐套組」專案負責人、工研院生醫所專案組長陳廷碩回憶,疫情爆發初期,台灣尚未出現本土病例時,經濟部技術處就下令,要工研院「準備一下」。2020年1月11日,中國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工研院隨即著手開發「疫開罐套組」。
「接到『軍令』之後,我們把資源都轉到這邊來,對岸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那天,我們就開始動手了。」陳廷碩說。
半年完成原型機 國際評比試身手
被研發團隊暱稱為「法拉利」的「疫開罐套組」原型機,僅花了半年左右,就製作完成。由於台灣疫情控制得宜,可供測試的病例較少,加上國內市場有限,因此,研發團隊一開始就將「疫開罐套組」的市場,設定在海外。
既然想進軍國際市場,自然要先在國際舞台上試試身手。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指出,「疫開罐套組」原型機開發完成後,便參加由國際獨立第三方分子診斷品質管理監測機構(QCMD),所舉辦的COVID-19檢測能力測試,「工研院當時參加這個比賽,士氣大振,因為我們的設備,是最輕的,且在8個盲測當中,我們是最準確的。」
相較於動輒20公斤起跳,一次可檢測多人檢體的PCR大型機體,設計概念為「個人用」的「疫開罐套組」,重量僅600公克,猶如大型機體縮小版。外型輕巧、檢測準確度高,是「疫開罐套組」的最大賣點,但彭裕民直言,當初在找產業合作時,「大家都覺得,疫情不明、市場不明,要怎麼推?這是比技術還難的挑戰。」
把「疫開罐套組」推向國際的關鍵,是一通由工研院日本辦公室,打給JBP的電話。在充分了解工研院背景和「疫開罐套組」特色後,有意將之導入日本市場的篠原直樹,立刻簽署保密協議,並於2020年10月,展開與工研院的合作。
「在日本的法規中,這種體外檢測,視同醫藥,所以非常嚴格。」陳廷碩表示,當初為了取得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販賣製造許可,光是文件審核資料頁數,就多達數百頁,還委由JBP協助,在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執行上百個樣本的臨床試驗。
▲JBP社長篠原直樹透過視訊受訪。
日本臨床試驗準確率100% 取得厚生勞動省販賣製造許可
陳廷碩強調,「最後讓他(篠原直樹)更有信心的,就是臨床試驗結果,我們是盲測,他覺得我們膽子很大,敢用盲測,結果在日本測出來(準確率)是100%(編按:日本臨床試驗結果為100%,涵蓋日本、台灣、美國樣本的試驗結果則為95.8%)。」
另一方面,工研院也和貿聯集團合作,讓「疫開罐套組」,得以完成從原型機到量產的「最後一哩路」。貿聯集團總經理鄧劍華認為,「疫開罐套組」的產品優勢在於,無論病毒出現什麼樣的變種,只要更新試劑,「這個產品就能一直使用下去,這是會持續走下去的產品。」
2021年6月,JBP完成對「疫開罐套組」的測試,並於近期取得厚生勞動省的販賣製造許可,使之得以在日本市場販售。邱求慧透露,JBP向台灣下的首筆訂單,包括100台「疫開罐套組」設備,以及1萬個試劑,除了日本之外,「現在東南亞、歐美,都有一些洽談對象。」
展望未來,「疫開罐套組」將朝「多合一」功能發展,除了新冠病毒之外,也能用於檢測流感病毒。
邱求慧強調,「我們希望,這次市場拓展的成功,是一個起點,因為目前全球確診人數,已超過4億,希望台灣的防疫科技,可以幫上世界一點忙,期待能將這樣的防疫科技,持續擴展到其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