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但蟬聯台灣死因榜首長達38年,根據衛福部公佈最新統計台灣平均每4分31秒就有1人罹癌,2019年癌症更奪走超過5萬條人命。
但罹癌最可怕的不只死亡,而是在治療過程中巨大而痛苦的副作用,也是各國醫療積極研究、相互競賽的目標,究竟癌症之苦有沒有新解方呢?
比死更難的 是挺過治療
說起罹癌,陳渃晴可以說是「資深病友」,2015年確診腦瘤,隨後在2016年的又確診了乳癌,從那時候開始,化療變成她生活中最可怕的夢魘。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打化療,我全身抽蓄、手腳不受控的綣曲,然後呼吸困難好像快窒息一樣,臉則是麻到口水狂流,我真的以為我要死掉了……。」陳渃晴回憶每當他打完化療,他就像是失能一般,只能無助的躺在床上掙扎,聞到什麼都想吐,眉毛、頭髮全掉光,就連手腳指甲也剝落。
「其實打到第二次的時候,我就想要放棄治療,因為真的太痛苦了,死了可能還比較輕鬆。」她坦言當時覺得自己就像個怪物,連自己生活都無法自理,更不要說照顧當時僅一歲的女兒。
而這些,正是每個癌症病患都要經歷的荊棘之路。
▲陳渃晴回想起化療的過程直言痛苦到想放棄治療。
國衛院新突破 專利小分子胺直擊癌細胞
「癌症治療之所以會有副作用,就是因為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害其他正常的細胞,而正是這些嚴重的副作用徹底打亂病人的生活。」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鄒倫博士與其團隊,長期致力在新藥技術的研發,並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研發」資源的投入下,耗時近4年終於成功研發出與傳統抗癌藥物截然不同的嶄新技術!
這項叫做「小分子胺的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新技術,不只尋找癌細胞信號的能力更強外,還可以更有效精準地將抗癌藥物帶至腫瘤細胞,目前已獲得世界專利,在國際上領先群雄!
鄒倫博士解釋道:「小分子胺其實就是一個傳輸系統,簡單來講就像特洛伊木馬屠城記中的那隻木馬,我們把抗癌藥物裝在上面,然後送到癌細胞門口,等癌細胞開門吞噬後,藥物才開始釋放、殺死癌細胞,這樣一來就不會影響到周圍多數正常的細胞。更精準投放,需要的藥物就更少,副作用自然也能減輕。」
嘗試上千種組合 為台灣新藥開創新未來
但鄒倫博士回憶起研發過程,也忍不住說「真的很困難」!特別是在藥量與效量間如何取得最好的平衡,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時依然能發揮藥效,因此在分子的排列組合上就顯得格外重要。
「就像在拼樂高一樣,我們嘗試了上千種的組合,每一個組合我們都要去測試它的效果,達不到門檻就必須再回去重組一次,然後再去試,最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團隊終於成功找到第一個原型結構。」
鄒倫博士也坦言過程非常煎熬,除了科專計畫的時間壓力外,不時也會有得知新藥研發消息的病患或家屬打來詢問技術進度,盼望著新技術能早日幫助道癌友們,「每次都只能告訴自己跟團隊,我們要再更努力一點,很多人都在等著我們!」
▲國衛院找了上千種組合,只為了找到藥量與藥效的最佳平衡點。
抗癌里程碑:20%藥量 1000%效果!
鄒倫博士開心的和我們分享,根據實驗數據顯示,小分子胺的傳輸技術相比傳統的抗癌藥物,只要使用以往僅僅20%的用量,就可以達到超過1000%的抗腫瘤生長效果!副作用在實驗小鼠身上也大幅的減低!
曾罹癌的陳渃晴聽聞也十分雀躍,直言對病友幫助真的非常大,「癌症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拖累一家人,若未來新技術真的能運用在病友身上,並讓他們保有生活品質、順利的走完療程,那真的是很棒的事情!」
隨著小分子胺的技術此藥已獲准美國FDA新藥申請,成功在2021年7月進入第一階段臨床人體試驗,台灣也終於能驕傲的說,在癌症治療與小分子胺的技術上,台灣是世界第一個掌握如此多關鍵技術的國家!也讓台灣邁向癌症新藥的新時代!
除此之外,在實驗過程中國衛院團隊也發現,小分子胺的技術不只可以用來搭載大腸癌、胰臟癌的藥物之外,對肝臟、腦部和肺部腫瘤也都有很好的抑制表現,期望未來這項技術也可以應用在更多種類的抗癌藥物上,幫助更多不同的癌症病患。
也能透過這項嶄新的技術,讓世界看到台灣在製藥產業上的能力與進步,再次擦亮台灣MIT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