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一字之差,攸關國安問題!新版生醫產業條例惹批評,3理由點破學者盲點

一字之差,攸關國安問題!新版生醫產業條例惹批評,3理由點破學者盲點

林宏文

科技

達志

2021-09-16 09:18

為打造生技業的台積電,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新版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草案,除了延續即將於年底落日的舊版生藥條例,新版還會將生技代工業(CDMO)首度納入租稅優惠適用範圍。行政院已和立院民進黨團完成協商,力拼在年底前三讀通過,讓生技業的租稅優惠可以無縫接軌再延續十年。

 

仔細觀察新舊版條例的差別,其中很關鍵的是,新版修正為生技「醫」藥,與舊版的生技「新」藥只差一個字,主因是過去新藥產業發展不如預期,因此擴大提供租稅優惠的適用範圍,從現有只限於生技新藥研發,再開放到包括疫苗代工的CDMO業務,以及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等新創產業。

 

此外,新版的生技醫藥研發投資抵減率,從舊版的35%下修到25%,同時也刪除人才培訓的投資抵減。意即新版的獎勵範圍大幅增加,但獎勵條件則適度修減,讓有限資源做更佳運用。

 

不過,針對新舊版本獎勵措施的改變,市場上出現不同聲音。我認為,產業政策沒有絕對好壞,不同觀點當然也是見仁見智,但我發現部分批評沒什麼道理,缺乏對國際競爭及產業現實面的理解,甚至有些又走回藍綠互批的老路,因此藉此專欄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回顧過去十年舊版生技新藥獎勵辦法實施的結果,確實存在不少亂象,例如以資訊不對稱炒作題材,或是股價不合理地暴漲暴跌,雖然這是產業發展必經過程,早年電子業不乏類似案例,但在重新檢討後,新版條例把獎勵範圍擴大至新藥之外,讓業界可以進佔更多新商機。

 

因此,如果要討論新版生醫產業發展條例,我認為其實應該先檢討的是,生技醫藥產業到底該不該獎勵?我認為至少有三個理由,台灣應該大力發展生醫產業。

 

理由一:台灣需要搶占國際市場

 

首先第一個理由,任何一個產業發展都需要有人才,台灣優秀人才大多集中在電機與醫藥領域,而且在海內外都擁有優秀人才庫,經過多年累積,台灣醫療水準與健保制度已居全球優等生,學研單位累積的能量也很深,這些都是產業發展最關鍵的基礎。

 

更直白地說,政府獎勵資源有限,必須客觀評估哪個產業有發展潛力,只有把資源放在最可能成就大事業的領域,才是獎勵政策該施力的重點。生醫產業國際市場大,台灣又有搶攻市場的條件與能力,這是應該獎勵的第一個理由。

 

理由二:醫療藥物不足將造成國安危機

 

第二個理由是,生技醫療對國民健康及生命財產安全,有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此次台灣出現一段時間的新冠疫苗短缺,讓國人見識到疫苗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一旦醫療及藥物不足,無異於是國安危機。

 

過去,大家常說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電子與半導體確實對台灣很重要,生醫產業的產值或許不容易超越動輒兆元的電子業,但卻是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因為當健康與生命不保時,其他經濟發展都只是空談。

 

因此,台灣不該只有電子業,也應該有生技醫療產業。台灣不可能一直把絕大部分資源都投到電子製造業,因為這個小島資源有限,水電、人才紅利都已達捉襟見肘的程度。生技醫藥是一個不需大量製造人力與工廠、並以高階研發及製程為主的產業,創造的產值與附加價值也都很高,的確是值得投入的產業。

 

理由三:可推動電子業轉型升級

 

第三個理由則是,從AI(人工智慧)到數位醫療,全球生醫與電子(Bio-ICT)整合已是大趨勢,而台灣又擁有資通訊(ICT)的強大基礎,這是很獨特的發展優勢。若台灣積極發展生醫產業,會讓電子業有轉型升級及擴大發展的空間。

 

其實,幾乎所有產業都要數位化及AI化,如今逐步走到成熟期的台灣電子業,本來就要尋找更多新機會,醫電整合會創造更多電子業的發展舞台,台灣積極獎勵生醫產業,不只拉抬生醫產業,其實也是為台灣電子業找尋新出路。

 

因此,如果上述三個理由有足夠的說服力,讓台灣可以堅定地走向生醫發展道路時,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要用多少力道、多少資源來獎勵生醫產業?

 

對於新版獎勵條例,有些批評者認為,租稅獎勵不能長期為之,給予過多的租稅抵減,有如提供產業太多「奶嘴」,會妨害產業發展。這樣的說法似乎挑不出毛病,但若對照世界各國用何種力道支持本地產業,這種學院派的理論就不攻自破了。

 

仔細關注生醫後進國的各種獎勵條件,租稅優惠都只是最起碼的項目,許多國家都提供大金額補貼,或給予醫藥審核方便之門,甚至祭出政府採購優先權等,總之是無所不用其極要獎勵本地產業,這些作法當然有很多是目前台灣國情做不到的,但新版獎勵條例不過就是提供幾年租稅優惠而已,這個成本是台灣付得起的,大家不需要那麼激動。

 

推動產業政策 不能以偏概全

 

更進一步來看,產業政策若能抓對大方向,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事了,不可能奢求每個政策都萬無一失,就算有些公司走錯了、做壞了,那也是台灣積極投資與探索時該付出的成本與代價。最糟的就是什麼事都不做,最後只能看著產業逐漸落敗凋零。

 

一般對於產業政策的批評,最常見的毛病就是以偏概全,例如經濟學者強調要公平競爭,財稅專家關心政策會影響多少稅收,尤其是財經媒體的社論,從來沒有對產業發展條例及租稅抵減說過什麼好話,或許是大部分學者專家都非產業出身,對產業競爭及各國優惠政策缺乏深刻體認,這是很大的盲點。

 

對比各國政府卯起來支持獎勵,台灣生醫產業其實沒有獲得太多政策上的優惠。例如從去年至今的新冠疫情,許多投入檢測試劑的廠商,面對的是其他國家更精簡的程序及快速的審核,因此在國際競爭上先聲奪人,讓台商失去很多市場先機。

 

台灣有很強的健保制度,也有優秀成熟的醫療服務人才,但台灣醫藥產業至今搶佔的國際版圖仍然不多,醫療服務要輸出還在辛苦奮鬥,確實有需要在產業政策及優惠條件上再做修正調整。

 

最後,產業政策的形成,其實都是各部會角力與協調讓步下的結果,過去各部會經常各有堅持,例如經濟部與財政部就會吵很久,讓最後版本變得四不像。

 

此次新版生醫條例,一方面是在獎勵政策實施十年後進行修正的結果,另一方面執政黨許多檯面人物都出身生醫界,對於生醫產業的理解與支持力道都很強,在政策形成前的溝通及協調也很順暢,新版生醫條例的決策過程,感覺有更高層的思路在指導推動,並且跨越過去傳統財經部會協商的做法。

 

生醫產業一直有藍綠互鬥的歷史,不論民進黨或國民黨主政,對於另一方提出的產業政策,都是先反對再說,許多反對也看不出有什麼道理。

 

其實,每個獎勵政策嘉惠的是產業界中所有人,大家都可以同蒙其利,台灣不需要太多不問是非、只有藍綠的問政與批評,這絕非生醫產業發展之福,也是我看這次新版生醫條例最重要的一個結論。

 

 

這次榮化私有化,應該回溯到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的高雄氣爆案,造成三十二人死亡、三二一人輕重傷,檢方起訴十二位關係人,時任榮化董事長的李謀偉,在一審判決被求刑四年,今年五月一審判決出爐,李謀偉當天下午立即召開記者會喊冤,他特別指出先進國家針對如此重大事件,會在司法判決前成立事故調查委員會,蒐集各種科學證據,尋找真相,不只作為司法判決依據,也避免類似事故再發生。

 

李謀偉在三十歲前就當上榮化總經理,四十八歲接下父親李昆枝的棒子,成為榮化董事長,他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及哈佛MBA的高學歷,是李昆枝一手栽培的接班人,一四年高雄氣爆案對榮化及李謀偉的衝擊是十分巨大的。

 

那一年榮化因為巨額損失,出現稅前一三一.五四億元的虧損,稅後虧損也達八十三.二七億元,EPS是負九.七六元,榮化每股淨值從二十五.九三元,掉到十六.七二元,榮化的巨額虧損,除了高雄氣爆案外,還加了福聚太陽能的破產認列,這個事件對含著金湯匙長大的李謀偉衝擊十分巨大,不過他展現最大誠意,先賠付三十二位罹難者每人一二○○萬元,並且與災民溝通,博得好評。

 

不過,底子深厚的榮化,次年因為保險金賠付,一五年稅後淨利九九.七四億元,EPS高達一一.六九元,每股淨值又拉上二十八.七五元,到了一六及一七年,榮化EPS都保持在四元以上,今年首季榮化淨利九.三億元,EPS高達一.一一元,榮化帳上還有一七○.六一億元的現金及約當現金,資本額八十五.五四億的榮化,淨值高達三○五.二億元,每股淨值高達三十五.七元。

 

高雄氣爆案讓榮化股價從七十四元慘跌到十二.一五元,但這也是投資學教科書上的經典範例,氣爆案給榮化出現最好投資買進的機會,這一年來,榮化股價收在四十至五十元之間,今年上半年榮化營收二四四.九一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九.九%,在同業中表現可圈可點。

 

榮化

 

旗下卡達子公司  收購案重要目標

 

榮化的本業是聚丙烯及下游製造加工買賣業務,還有異丙醇、熱可塑性橡膠,在宣布私有化前一個交易日,七月二十日股價收盤四十七.七五元,市值是四○七.九七億元,這次KKR是以四七八億元買下榮化,回推榮化本益比只有一二.一五倍,股價淨值比也只有一.四七倍,殖利率高達五.五二%,這個購併算是非常合理。

 

榮化旗下有十家轉投資子公司,最大的是投資在卡達的控股公司LCY Middle East Corp,榮化百分之百轉投資,今年首季貢獻五.九二億元淨利,約占榮化首季淨利六二%,卡達控股公司很可能是這次KKR私有化榮化很重要的考量。

 

榮化的卡達廠過去每半年認列一次收益,從一五年第三季稅改為每季認列前一季股息,卡達擁有豐富的液化天然氣,榮化的甲醇在原料上取得很大的優勢,未來KKR重組榮化,卡達廠可扮演重要角色。另外,美國德州TPE廠也轉虧為盈,再加上銅箔基板的李長榮科技,這些轉投資事業可以給KKR整合帶來很好發揮的空間。

 

榮化有很好的資源與條件,但是高雄氣爆案讓李謀偉陷入漫長的官司訴訟,後來他乾脆辭去榮化董事長,由專業經理人擔綱,但是榮化在氣爆案中已受到創傷,再加上榮化持有六四·八七%福聚太陽能破產事件陰影,這是榮化股價及本益比長期蟄伏的很大原因,如今轉手KKR改造轉運,也許是最好的策略。

 

榮化之前的私有化,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香港台泥國際私有化,前董事長辜成允逝世後,張安平順利完成香港台泥國際私有化,香港台泥國際成為台泥百分百子公司,這個私有化在去年獲得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購併大獎,台泥、台泥國際及嘉泥都成了贏家。

 

購併

▲點圖放大

 

KKR重返台灣  要持續挖掘隱形冠軍

 

今年首季台泥國際貢獻台泥二十一.二一億元淨利,台泥因為全資擁有台泥國際,首季淨利二十九.四五億元,比去年同期的八.三二億元成長了二五三%,對台泥股價產生了很大助力,同時嘉泥也將台泥國際轉換為台泥股票,成了台泥最大股東,這場購併創造了三贏,這是私有化共創三贏最好的案例。

 

這次KKR繼七年前私有化國巨失利後重返台灣戰場,也有很重要的意義,七年前KKR結盟國巨董事長陳泰銘,雙方合組一家投資公司名為「遨睿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以每股十六.一五元,較前一日收盤價溢價一四.二%收購國巨,當時陳泰銘擁有五五%遨睿股份,KKR持有四五%,但市場反應不佳,很多人質疑國巨低價私有化損害股東權益,這個案子被金管會擋下。

 

這次KKR捲土重來,掛帥的是前開發金控總經理楊文鈞,現任KKR大中華區總裁,KKR到第一季底管理資產規模一七六○億美元,楊文鈞加入後完成亞洲三期基金,募集九十三億美元,手握銀彈,加上楊文鈞對台灣市場有相當程度的瞭解,這次挑中榮化,堪稱是最好的標的,楊文鈞說這只是開始,會在台灣挖掘價值被低估的隱形冠軍。

 

KKR

私募基金KKR時隔七年再度出手收購,掛帥的是前開發金總座楊文鈞(左)。(攝影/林韋伶)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一七年全球企業合併收購(M&A)活動已連續四年超過三兆美元,單是美國在一七年購併交易案件數量就高達一萬二四○○件,川普降稅帶來的購併活動帶給美國企業很大的購併動能,去年川普降稅,就是要號召滯留在海外二.五兆美元資金回流,預計會增加派息給股東約五○○○億美元,企業回購股票上看八○○○億美元、一.三兆美元的企業合併收購。

 

而根據VBS統計,到今年五月為止,企業回購金額比去年同期增加八三%,股息派發增加九%,企業合併收購金額成長一三○%,去年全球企業合併收購金額三.五兆美元,這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迪士尼以五二四億美元從媒體大亨梅鐸手上買下二十一世紀福斯,準備用來對抗臉書及Netflix。

 

還有美國最大藥廠連鎖店CVS Health為了對抗亞馬遜切入藥局業務,以六九○億美元收購安泰保險(Aetna),今年以來大型購併案持續進行,例如藥廠賽諾菲以一一六億美元買下美國血友病藥廠Bioverativ,百加得酒廠以一五一億美元買下墨西哥培恩龍舌蘭酒廠,企業以購併增強自身實力,我在參訪順德美的得到很大啟發。

 

大家都知道美的家電集團在最關鍵一刻,完成購併德國機器人製造廠KUKA,在中美貿易大戰開打之前,美的先以蠶食方式取得KUKA五二.八%股權,從第一大股東Voith GmbH和Friedhelm Loh手上取得半數股權,最後在德國政界反對聲浪中,拿下九四・五五%股權,併入KUKA是美的拼圖中最關鍵的一大步。

 

其實在完成KUKA合併案之前,美的在短短幾年間完成一連串海外購併,例如從日本東芝手上取得白色家電業務,併入東芝,產品設計感大為提升,同時也藉東芝品牌行銷全世界,這是美的在白色家電躍升非常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拿下義大利中央空調最大製造廠Clivet、美國吸塵器企業Eureka,今年二月又併入以色列運動控制商Servotronix。

 

美的完成這些拼圖,搖身變成全中國最大電器廠,這次小米在香港IPO(首次公開發行),美的悄悄買進小米股權,看起來美的對小米的IoT(物聯網)布局非常感興趣,這是企業靠一連串購併,增強企業實力的經典之作。

 

企業透過購併  邁向國際更有力

 

今年國巨股價大漲到一三一○元,市值一度到達四五○○億元以上,市值大增,給了國巨很大發揮空間,國巨及奇力新相繼併下君耀、帛漢、美磊,完成六家企業的拼圖,對整合國內被動產業產生很大推升力。

 

下一步對陳泰銘來說,如何利用市值水漲船高的機會在全世界尋找新的購併拼圖,如果能在國際大廠中找到購併的機會,這又是國巨一次大躍升的契機。

 

KKR相隔七年重返台灣,這次以榮化為試金石,可能是好的開始,這當中有很多內涵,一是台灣企業可借助國際私募集團轉換價值,這是台灣企業走上國際的一個起步。另一個含義是台灣股市站上萬點已逾一年多,此時仍有很多物美價廉標的可以挖掘,這也是台灣的機會。

延伸閱讀
從光學走進半導體業  曾助台積電、艾司摩爾站上要角 林本堅再挑育才大樑  傳承「深思好學」心
從光學走進半導體業 曾助台積電、艾司摩爾站上要角 林本堅再挑育才大樑 傳承「深思好學」心

2021-09-15

台積電董事平均每人年領5千萬!一張表看上市公司董監酬勞,為何台灣公司治理讓外資傻眼?
台積電董事平均每人年領5千萬!一張表看上市公司董監酬勞,為何台灣公司治理讓外資傻眼?

2021-09-15

中國肅殺新苦主!謝金河:澳門新博彩法 背後全指向這件事...
中國肅殺新苦主!謝金河:澳門新博彩法 背後全指向這件事...

2021-09-15

「SOHO中國」股價比腰斬還慘!一片聲浪「別讓潘石屹跑了」 謝金河:早跑了,江山也丟了
「SOHO中國」股價比腰斬還慘!一片聲浪「別讓潘石屹跑了」 謝金河:早跑了,江山也丟了

2021-09-15

45歲上班族預計60歲退休,月花5萬、每年出國1次,要準備多少退休金?用4%法則和4個步驟估算
45歲上班族預計60歲退休,月花5萬、每年出國1次,要準備多少退休金?用4%法則和4個步驟估算

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