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三把火!昨(23)日美股盤後,英特爾(Intel)執行長蓋爾辛格(Pat Gelsinger)首度於上任後,發表公開言論,宣布將斥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立兩座晶圓廠,意味著英特爾將聚焦製造,而非委外生產。
上述這番被知名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陸行之形容為「要跟台積電對幹」的言論,讓英特爾周二盤後股價一度大漲超過6.5%,今(24)日台積電(2330)股價則重挫逾3%,終場收在576元。
蓋爾辛格昨日透過一場線上演講,說明英特爾「IDM 2.0策略」(垂直整合製造模式/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ing),重申英特爾7奈米製程開發進展順利,並表達自行生產多數產品的期望。
▲英特爾執行長蓋爾辛格。(圖:英特爾提供)
成立全新獨立事業部門 提供晶圓代工服務
其中,最令台積電投資人在意的部分在於,英特爾宣稱將「建立世界一流的晶圓代工業務」,計畫成為美國、歐洲當地晶圓代工產能的主要供應商。蓋爾辛格在演說中透露,英特爾正在成立一個新的獨立事業部門,也就是「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IFS,Intel Foundry Services)。
蓋爾辛格稱,IFS將結合領先的製程技術和封裝、在美國和歐洲的產能供應,以及為客戶提供世界級IP產品組合(包括x86核心以及ARM和RISC-V生態系統IP),與其他競爭對手做出區隔,且該計畫已獲得業界熱烈支持。
英特爾的簡報內容似乎暗示,包括亞馬遜、Google、微軟、高通等重量級公司,都可能成為該業務的客戶;值得注意的是,微軟(Microsoft)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還透過一段影片,在蓋爾辛格的演說中現身,表達力挺之意。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圖:翻攝自蓋爾辛格線上演說影片)
美政府盼降低「對外依賴」 英特爾建廠有國安考量
對於英特爾為何高調宣布建廠,CNBC報導指出,此事有著國家安全層面的意涵;今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表示,將晶片製造業務外包,使美國更容易受到供應鏈中斷的影響,解決晶片短缺問題,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2月下旬,拜登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機構對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關鍵領域供應鏈,進行為期100天的審查,強化其中較弱的環節,盼未來能降低對外部資源的依賴。
由英特爾對上述行政命令的回應可得知,英特爾認為,該行政命令有助強化「晶片美國製造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美國國會於前總統川普任內所提出),其所提供的資金,可讓美國公司具備相對公平的基礎,與「獲得政府大量補貼的外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競爭領導地位。
英特爾亦稱,將和IBM進行研究合作,打造下一代邏輯與封裝技術,藉此「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力,也是支持美國政府的重要舉措。」
對半導體產業投資不足 使美國創新優勢受損
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席納瑪(Kyrsten Sinema)認為,英特爾的建廠計畫,證明與半導體製造相關的立法(指「晶片美國製造法案」),對經濟發展、國家安全,都有幫助,也確保了美國在創新上的領先地位。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亦稱,英特爾這項投資,有利經濟和國安,「我們對(半導體)生產的投資不足,使美國的創新優勢受損,其他國家則從我們的案例中學到教訓,增加了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
蓋爾辛格提出的願景,似乎頗受投資人肯定,但,CNBC報導也提到,蓋爾辛格接手了一家面臨諸多挑戰的公司,英特爾「已失去在半導體製造方面的優勢,而此一優勢,已被其亞洲競爭對手(尤其是台積電)所占據。」
雖然蓋爾辛格在演說時強調,「英特爾回來了!舊英特爾已蛻變為新英特爾。」但,他所擘畫的藍圖,能否帶領英特爾走出一番新氣象?恐怕得先歷經一番長期抗戰,才能看見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