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台灣電動巴士10年1600億商機 有望超前電動車 誰會是競逐下的贏家?

台灣電動巴士10年1600億商機 有望超前電動車 誰會是競逐下的贏家?
華德董事長蔡裕慶看好今年是台灣電動巴士起飛元年。

今周刊編輯團隊

科技線上

今周刊攝影團隊

2021-03-19 17:17

發展逾10年的台灣電動巴士產業,在時機成熟、產能陸續開出帶動下,今年,將進入起飛元年。在這當中,華德、成運搶當領頭羊,鴻海也布重兵緊跟,劉揚偉更直指看好商機。未來10年,光是本地市場就有1600億元商機,這還只是練兵場,本刊採訪發現,東南亞、印度、沙烏地阿拉伯都是台灣業者瞄準的新大陸。新趨勢、新戰場,機會就在眼前,誰才是競逐下的贏家?

早在2006年,台灣就浮現發展智慧電動巴士的聲浪,無奈IT(資通訊)技術、供應鏈都不成熟,台灣電動巴士產業發展有如跳曼波,一下前進、一下後退。

 

載浮載沉十餘年間,台灣電動巴士產業中,仍有華德、成運、創奕、凱勝等業者堅守崗位,可惜,台灣本地市場太小,業者只能各自拿出看家本領、匍匐前進;與此同時,中國電動巴士產業包括宇通、金龍、比亞迪、中車等企業,反而是彎道超車、發展迅速。

 

2020年,中美貿易戰火不熄,讓全球供應鏈崩解,形成壁壘分明的「中國製造」、「非中國製造」兩大陣營,全球產業形勢的詭變,反而為台灣電動巴士產業帶來發展機會。日前,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上電視受訪時,直指B2B(企業對企業)的市場是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絕佳良機。

 

「今年,可以說是台灣電動巴士產業發展元年。」車王電暨華德動能董事長蔡裕慶說,以前,台灣巴士製造公司大多同時生產柴油與電動巴士,但是,「今年會有專門生產電動巴士的大廠。」宣示著今年絕對是令人振奮的一年。

 

全台共約有1萬6000輛柴油公車,交通部計畫2025年達到一半改用電動公車,2030年全部改為電動公車的目標,產值高達1600億元。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助理教授王義川分析,「等於接下來10年,平均每年要生產1600輛電動公車。」

 

然而,過去台灣電動巴士業者的生產能量有限,王義川說,「台灣目前主要的電動巴士生產廠商約有4家,但4家業者加起來,年產不過400輛。」技術、產能能否藉著政府電動化目標而迅速到位,進而找到海外市場,掌握大出海口,是國內業者的決勝關鍵。

 

光是台灣本地的市場,每年就有如此多的需求,這也讓今年2月才剛通過交通部「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資格審查的華德動能、成運汽車,格外受到市場關注。

 

華德動能是台灣少數早就進入電動巴士市場的企業,主要是拜早期創辦人蔡篤雄精準眼光所賜。

 

「台灣發展柴油引擎早已落後全球100年,當時,全世界電動車發展正要起步,他看準台灣只有發展電動商用車才有機會。」蔡裕慶細數,華德就像是及早趕上早班車的企業,「只是這個早班車走走停停。」產業發展初期,沒有多少人願意搭上這班車。

 

 

看準將發展電動商用車 華德趕搭早班車、今年產能放量

 

然而,電動車在傳統車廠眼中是個「賠錢貨」的窘境,卻讓蔡裕慶心裡對台灣發展電動商用車胸有成竹,「沒有供應鏈、沒有產業知識,傳統車廠必須重新建構,才能發展電動車。」自然而然,傳統車廠大多選擇被動等待供應鏈成熟,這個時候,「我們自然是要主動去建構成熟的供應鏈。」及早搶下這塊大餅。

 

不過,華德的發展並不是沒有任何限制,蔡裕慶明白,「規模不大,不可能什麼都去做,我們更要把服務、軟體等核心能力,掌握在自己手裡。」底盤、三電之外,華德也加大能量,研發系統軟體,現在手中已然完成VCU(車身控制器韌體)、電能管理、電池管理、充電管理、車載雲端後台等多項管理系統開發。

 

要發展電動車,充電配套方案絕不能少,尤其,許多客運公司的場站都在都市內,電力公司要拉一條高壓線進客運場站並不容易,但電動車又有充電需求,這該如何是好?

 

蔡裕慶說,「所以我們在發展儲能櫃。」將電池裝到移動儲能櫃裡面,利用晚上離峰時間把儲能櫃裡的電池充飽,白天電巴需要充電時,只要來到儲能櫃前,就可以開始充電,「一部40呎貨櫃,最少可以替4到5輛車充電。」讓電巴充電更簡單、容易。

 

華德在台中港打造的電動巴士新廠,預計今年第3季開始量產,電動巴士整車年產量為1700輛,底盤、三電則為7000套。在打造新廠房的同時,蔡裕慶也沒閒著,「我前年就去了南美洲兩次,也到了印尼、印度,我們的接單狀況很理想。」

 

 

最強亮點:三電整合 自主研發設計、瞄準海外市場

 

早在兩年前,蔡裕慶就開始布局國際市場,日本、東南亞、英國、歐洲都是華德關注的市場,尤其,華德大股東車王電海外子公司多,自然也為華德打下了根基。

 

「坦白說,今年公司很忙碌。」華德今年可望開出好成績,「往後絕對是快步走了。」不只電動巴士,蔡裕慶說,掌握了三電發展的華德,接下來要往各式電動小巴、無人堆高機、貨車、物流車走去,大搶電動商用車未來市場。

 

積極進行底盤、三電自主研發的不只有華德,成運也同樣瞄準這塊市場。「內燃機系統歐洲領先全球,台灣一點辦法都沒有。」橫跨客運、巴士製造產業20餘載的成運汽車董事長吳定發,一談起台灣巴士產業走向電動化,眼睛亮了起來,「柴油車內燃機的世界跟電動車馬達能源、驅動力不一樣,油改成電之後,電源、充電、系統整合、控制器、晶片等,這些都是台灣的強項。」簡言之,台灣在電動車領域最強大的著力點,就是「三電整合」。

 

所謂的三電,指的是電控、電機與電池。「以前,台灣業者都在做代工、零組件,沒有辦法定義規格。」電動時代來臨,風水輪流轉,台灣應該要懂得把握良機,而成運早在2014年時,即已開發底盤自主設計,吳定發說,現在的成運連電動巴士底盤設計都已完成。

 

不只研發趕進度,吳定發也瞄準海外市場,抓緊時間與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等國洽談營運合作。

 

吳定發透露,成運的電動巴士是自主研發設計,其中,馬達採用德國廠商輪邊馬達,電池採用日本廠商鈦酸鋰(LTO)電池,充電站採用台灣品牌飛宏科技大功率快充及台灣IT系統(智慧車機),電動巴士電池電量從10%充到90%,僅需15分鐘。

 

國外布局,成運鴨子划水,以整車輸出、成立行銷與售後服務公司,為第1階段目標,整廠、KD件(散裝料)輸出為第2階段目標,成運也將與台灣上市公司規畫於菲律賓合資設立電動巴士組裝廠。

 

▲成運汽車董事長吳定發。

 

全台首條電巴行駛路線 嘉義「中山幹線」由成運提供車型

 

事實上,嘉義的「中山幹線」配置8輛電動巴士便是由成運提供,「是全台灣第一條全線電巴行駛的路線。」吳定發講到這條已經運行9個月的路線,難掩高興之情。

 

成運預估,全球一年約有30萬輛巴士等著汰舊換新,「要走到全球化,就必須具備足夠的車型、車款,我們共有7個車型,明年第1季會完成。」業務跑在前頭外,成運也開始準備擴廠,「現在成運的產能只有1000輛,接下來會擴充到3000、4000輛,而自動化產線則是以一萬輛做基礎規畫。」吳定發描繪著未來遠景。

 

全球這一波電動巴士商機不能等,成運預估,將耗資60億元找廠房、設置自動化設備、投資人事管理,加快生產腳步,「在未來的世界裡,成運毫不遜色。」吳定發深具信心。

 

電巴有望超前電動車 工研院:樂觀看待、大廠紛搶進

 

「在我看來,台灣發展電動巴士的機會,絕對比電動車更超前。」研究電動車超過10年的工研院機械所智慧車輛技術組組長張念慈,談起台灣電動巴士產業發展滿是樂觀,他點出,不只傳統馬達廠東元、大同積極搶進,就連科技大廠包含台達電、和碩、光寶、廣達都積極布局。

 

「在非中國體系的製造陣營中,以台灣最有製造性。」張念慈說,台灣供應鏈已然掌握底盤、三電發展,「台灣品質、性價比不見得輸給中國,甚至會超過很多。」

 

曾經牛步發展的電動巴士產業,在全球市場需求、電動車趨勢來襲下,今年可望邁出大步,只待台灣這個練兵場茁壯後,擁抱全球、找出全新商業模式,讓這個曾經不被重視的產業,也能成為另類的台灣之光,在全球舞台中發光發熱。

 

深入解析劉揚偉的電動車大夢 詳見第1263期《今周刊》

延伸閱讀
這家被認為能威脅鴻海地位的公司 如今股價狂瀉4成變「套房」 散戶哀號:看著K線心寒出冷汗
這家被認為能威脅鴻海地位的公司 如今股價狂瀉4成變「套房」 散戶哀號:看著K線心寒出冷汗

2021-03-18

上千家企業加入MIH聯盟 鴻海準備大啖電動車商機?市場很大.....但還缺少這個關鍵!
上千家企業加入MIH聯盟 鴻海準備大啖電動車商機?市場很大.....但還缺少這個關鍵!

2021-03-17

白牌電動車 鴻海MIH打算怎麼讓它成真?
白牌電動車 鴻海MIH打算怎麼讓它成真?

2021-03-17

00878配息縮水,我該繼續存?5大角度看賺錢關鍵,「配少跌多」才是真虧:高息ETF這樣買就對了
00878配息縮水,我該繼續存?5大角度看賺錢關鍵,「配少跌多」才是真虧:高息ETF這樣買就對了

2025-02-13

最強高息ETF是它!00878破4大紀錄「哪來的底氣」?老手親解成分股:2025年坐等高配息
最強高息ETF是它!00878破4大紀錄「哪來的底氣」?老手親解成分股:2025年坐等高配息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