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紐約時報》刊登1篇由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全球首席策略師夏瑪(Ruchir Sharma),所撰寫的文章,該文稱,隨著美中冷戰持續加劇,台灣的半導體技術和市場影響力,將更具優勢;但,令人好奇的是,在白宮易主後,夏瑪筆下的台灣優勢,是否會有所改變?
這篇以「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台灣」(Taiwa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為題的文章,開宗明義便提到,美中之間的新冷戰,越來越關注台灣生產的半導體晶片,主因在於,台灣已於該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在技術和市場影響力方面,都有優勢。」
文中特別指出,雖然在產值4300億美元的全球晶片市場中,晶圓代工占比不高,但「所有最先進的晶片,都來自這種代工廠,有3分之2的晶圓代工產品來自台灣,大部分都由台積電生產。」
該文寫道,即使台灣試圖將自己定位為晶片產業的「瑞士」,扮演中立供應商角色,但台灣仍不斷成為中美爭端的中心,「美國對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華為的制裁,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阻止華為獲得台積電製造的晶片。」因此,從影響力來看,「它(台灣)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
Taiwan "is an island of just 24 million people," writes Ruchir Sharma. "But it is at the center of the battle for global technological supremacy." https://t.co/G6r5YoiPDV
— New York Times Opinion (@nytopinion) December 14, 2020
美國「卡關」中國科技發展 關鍵就在半導體
至於拜登正式入主白宮後,是否會改變夏瑪文中所提到的台灣優勢?台經院研究員劉佩真認為,「反中」是當前美國的主流民意,美國會設法保護好智慧財產,避免科技技術外流至中國,但,有別於川普政府直接制裁中國的方式,拜登上台後,應會聯合盟國,一同對中國施壓;換言之,目的不變,只是策略不同。
「顯然,美中貿易摩擦、政經局勢複雜,恐怕會是常態化、長期化趨勢,預估科技戰主軸不變,在這樣的情況下,半導體業依舊是美國『卡關』中國科技發展的關鍵,代表美國抑制中國半導體技術發展的『長線政策』已成形。」劉佩真說。
劉佩真研判,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在美中兩強之間,扮演關鍵連結的角色,不會改變,「2021年,還是可享有兩邊科技供應鏈『去美化、去中化』趨勢下的訂單紅利;畢竟,短期內,美中兩國關係,仍可能呈現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的態勢。」
紫光可能出局、英特爾輸台積電 台灣半導體地位更顯重要
「對中國來說,他們已深刻體會到,半導體供應鏈要達到自主可控,才是安全保險的狀態。」但劉佩真強調,短時間內,中國部分半導體領域,自給率仍不夠高,加上國產化進程緩慢,因此,明年台灣半導體供應鏈,還是有機會受益於中國重整供應鏈下的「去美化」商機。
美國雖是全球最大半導體供應國,但晶圓代工比重偏低,甚至連英特爾(Intel)都有先進製程布局緩慢的問題。劉佩真表示,「短期來說,美國還是相當依賴台積電先進製程的產能,來為他們的IDM(整合元件製造)大廠代工,這也反映了台灣半導體的重要地位。」
中國半導體需求相當大,但其生產能力卻跟不上。寬量國際(QIC)策略長谷月涵亦認為,這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機會;他以中國紫光集團為例說道,「紫光最近遇到財務方面的問題,可能會宣布破產,它應該是出局了,中國政府現在也不是一直保護這些國營企業。」
「英特爾也是輸給台積電了,他們就把7奈米產品,交給台積電來做。」谷月涵說,現在市場上最夯的產業,就是半導體,從上述趨勢來看,現在正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