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獲准執行《特管辦法》的14家細胞製備公司中,仁寶集團旗下瑞寶生醫,是唯一由純科技人創立的廠商,異軍突起的背後,有著令人動容的故事。
「以前,我以為自己無所不能,認真工作升遷快,經濟獨立過得很匪類,每年換一部新車,自負又沒耐性。但是妹妹生病的3年半,教會了我很多事,她讓我看到人性最善良的一面,才讓我知道自己是多麼自大與愚蠢。」
這些話,出自瑞寶生醫董事長兼總經理林彥良。他是仁寶集團研發大將,也曾被挖角到鴻海,享受過台灣電子代工業狂飆的美好年代,卻在最疼愛的妹妹罹癌後,毅然離開職場,陪著她遍尋良方,甚至遠渡美國、日本求助細胞治療。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林彥良認識細胞治療。在妹妹離世後,心痛之餘,不忘完成其臨終託付,說動仁寶集團副董事長陳瑞聰以個人名義,出資協助成立瑞寶生醫,希望能為台灣的細胞治療產業盡一分心力,讓癌友多一個選擇機會,不要重複當年他們所受的苦。
砸再多錢研究,都要戰勝病魔
這就是瑞寶生醫的開始,很純粹,由愛出發。林彥良,也從科技人成為細胞治療企業的經營者,或說,一個異數。
瑞寶是2015年12月決定成立的,2016年1月開始蓋細胞製備實驗室,當年6月就能產出公司自認合格的免疫細胞,爾後逐步跨入細胞客製化代工領域。而今,瑞寶已拿到《特管辦法》5件細胞製備核准,是目前唯一一家由科技業者創立的廠商;也獲准進行CIK細胞治療末期肝癌的1、2期臨床試驗;此外,去年拿到高醫的合作案,正在打造南台灣最大的細胞治療中心。這些收穫,對一個前半輩子與生醫毫無瓜葛的經營者而言,算是神速。
林彥良不諱言,資金,是瑞寶的先天優勢。科技大老口袋深,陳瑞聰給了他第一桶金,而台灣的電子公司習慣在年度預算編列高額研發費用,所以瑞寶每年編列的研發預算,陳瑞聰從沒吭過一聲!要知道,這個產業必須持續做科研才有競爭力,相較於很多同業一面做科研、一面籌資,分散力氣進入惡性循環,瑞寶這方面的確是得天獨厚。
不過,看似資金充裕,砸錢科研也不手軟,實則林彥良對公司內部不必要的花費相當節省,非常在意成本,這一點,可能與電子代工業因應低毛利的錙銖必較精神有關。
資金只是優勢,更多時候林彥良就像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吃足苦頭。「我做得很認真,可是大家不覺得我是個咖,師承哪裡?有時候再多的努力都不值得一看。」林彥良回憶2016年1月準備蓋實驗室,發出設備採購通知,竟沒有一家理他,1個月後他只好直接聯絡國外原廠,等到設計圖畫好、設備確定,4月才有一堆國內生醫設備商來找他。
沒有生醫背景,也能挑戰修改製程
生醫界自成一格,沒有生醫背景的科技人要站穩雙腳,勤能補拙與執行力是基本,但林彥良也發現,生醫界人才都相當優秀,有時候卻會陷入框架,失去想像力。他舉成立時短暫租用北醫實驗室時的故事為例,公司聘來3位專家,不斷抽血做實驗,他在旁觀察1個月沒吭聲,第2個月終於開口「我要修改製程」,想當然耳,迎來的是3雙不可思議的眼神。
「我說,你們都是專業的,但我有產業經驗。」事實證明2個半月他們就突破了盲點,雙雙成長,「職業生涯中,靠的就是一個邏輯。」林彥良說道。
終歸現在小有成績,問林彥良,科技人成功跨進細胞治療,有什麼眉角?他第一句話回答的是「我很嚴格。」據悉,瑞寶實驗室第1次進行兩天的GTP(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審查時,第1天主管機關列了幾項問題,當天同仁都沒有下班,第2天早上9時解決方案全出爐,「我們就是這樣做事,一次審查就過了。」
嚴格歸嚴格,但他也說了,員工起薪不見得高,可是只要有好的貢獻,薪水沒有上限,因此得以吸引好人才。「第2,我沒有做不起的實驗,只要是經過大家嚴格討論,照著方法與目標走,我不會歸咎成敗,唯一一個要求,就是失敗一定要有lessons learned(經驗傳承)。」
還有一點也是林彥良從科技業帶來的經驗。他曾被鴻海挖角負責一個500人的研發中心,做DELL的筆電,當時他另設一個30人的技術部,不涉入機種設計,每天不事生產只是研究散熱、機殼強度等等。但是後來在關鍵時刻協助研發部突破設計瓶頸,也讓林彥良看中技術部的價值,現在瑞寶也成立技術部,「兩個博士陪我念書,幫我做出對的決策,朝好的方向走。」
獲仁寶資金挹注,規格升至GMP等級
以目前的成績,瑞寶這家科技人發起的細胞治療公司,表現不錯,至少,業界從去年就不斷傳出有人希望以3位數股價投資卻碰壁。有意思的是,外界提到瑞寶生醫,都會冠上仁寶集團,然而實際上,瑞寶與仁寶今年8月下旬才開始發生關係,之前主要都是大股東個人資金,仁寶在8月才正式入股30%。
仁寶正式入股,意味著瑞寶生醫今後的發展,會與集團生醫發展策略有更緊密的連結。眼下所見,仁寶資金挹注,瑞寶開始在內湖興建第2實驗室,預計明年6月蓋好,不僅產能可擴增4、5倍,更是直接瞄準高規格的GMP(優良製作規範)等級,難度加好幾級。
其次,瑞寶從細胞代工製造開始發展,過程中與下游的細胞治療密切接觸,林彥良深深感受到,細胞治療要有合併治療的配套,醫師也要願意接受新療法,「但人家會嗆你懂什麼?所以,我們最好要有自己的醫院。」只是這條路茲事體大,董事會願意花百億元讓他買醫院,林彥良卻只想做細胞治療特色醫院,但是從集團角度,仁寶還有許多醫療相關投資可應用在醫院經營上,大醫院可能更匹配,諸如此類的策略發展,也是林彥良日後面對的一大挑戰。
做公益也賺利益,不然走不下去
今年底瑞寶還有一個驚奇要投放到市場上,將會陸續推出兩個皮膚保養品牌。這在細胞代工產業不算稀奇,幹細胞衍生物往往被拿來做抗衰老的應用,瑞寶也不例外,稀奇的是,今年5月一名資深廣告行銷界人士加入瑞寶之前,瑞寶從集團到經營層,從來都只有代工的DNA,沒有品牌DNA,然而不過3個月時間,品牌一切就緒,還有兩家醫美通路商承諾採購上億元,再次驗證公司的執行力。
「我覺得瑞寶有可能成為卓越的公司,但我可能是他的阻礙,我很努力,但畢竟不是學有專長的人,我希望有一個真正厲害的人來接手。」而他自己,想回歸家庭。
5年來,這位同事眼中有點偏執的狂人,領著高薪,卻沒有把錢拿回家過,他把薪水拿去資助產學研究,一個月平均資助4位癌症病友;他立志要在產業盡一分心力,早日讓細胞治療費用大幅下降,期間也曾在公益初衷與企業利益間掙扎拔河,直到一位醫界大老點醒他:「醫療是什麼?一腳公益,一腳利益,不然走不下去!」林彥良才恍然大悟,錢不是罪惡,看你拿到錢來做什麼,企業要走得遠才有能力改善很多事。
路還很長,細胞治療產業的競爭才剛開始,瑞寶今日的成績也不代表日後的成功。但是林彥良篤信「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曾經年年換車的他,這8年只開妹妹罹癌前他送的賓士休旅車,和許多在細胞治療產業發展過程中付出的人一樣,不輕言退縮,因為捨不下的是愛。…(本文節自財訊617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