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不過四年時間,蝦皮購物的商城事業,已是momo、PChome兩大電商巨頭的強勁對手。採取不同的經營策略,蝦皮如何一步步成為消費者心目中的網購第一首選?
本是富邦媒體(momo)、網家(PChome)兩大龍頭之後的後進電商,如今蝦皮卻已成為二者最強的勁敵。在今年四月資策會的調查報告中,蝦皮成功超越momo、網家兩大電商龍頭,成為網友最愛的B2C網購平台。
從二○一五年拍賣起家到一七年推出商城服務,蝦皮能用四年時間迎頭趕上,靠的是特有發展策略。從倉儲發展規畫、結合娛樂的社群操作,甚至是最根本的操作介面,都能看見蝦皮與眾不同的差異。
策略一:不積極擴張倉儲
這其中最顯著的,就是蝦皮從商城推出以來,一直採取和緩的倉儲空間擴張。一八年三月,「蝦皮24h」快速到貨服務推出時,曾一度被同業看衰。原因在於,當時的顯學是快速到貨服務,要廣設倉儲。
那時蝦皮的倉庫僅約兩千坪,遠不如對手一個物流中心就超過萬坪的規模,曾有電商業者認為蝦皮會做愈多,賠愈多。
但蝦皮品牌行銷部長廖君凰回應,從去年開始,蝦皮在台灣的業務已經擺脫虧損。蝦皮策略暨數據分析總監梁日威指出,即使推出二十四小時到貨服務,蝦皮並不積極擴張倉庫總容量。這與momo、網家都將營運重點放在倉儲升級管理不同,背後有著不同思考。
梁日威說明,對蝦皮而言倉庫的需求,是為了支援蝦皮二十四小時到貨服務,提供部分日用品的快速到貨,但並非所有商品都需要二十四小時。
凱絡媒體商務長、曾任燦坤行銷營運長的陳顯立分析,這源於策略上的根本差異。他以網家、momo兩大電商龍頭為例,「他們比較像通路;蝦皮比較像媒體。」與強調供應鏈管理、快速配送與價格優勢的傳統作法不同,蝦皮並不將重點放在廣設倉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