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今(15)日正式宣布,在與美國聯邦政府及亞利桑那州的共同理解和其支持下,有意於美國興建且營運一座先進晶圓廠。
此座將設立於亞利桑那州的廠房將採用台積公司的5 奈米製程技術生產半導體晶片,規劃月產能為20,000 片晶圓,將直接創造超過1,600 個高科技專業工作機會,並間接創造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統中上千個工作機會。該晶圓廠將於2021 年動工,於2024 年開始量產。
曾連續多年拿下外資圈評比亞太區最佳半導體分析師、堪稱台灣最具知名度天王分析師之一的陸行之表示,「還好是個樣板廠,每年投資13億美元,占台積電資本開支連10%都不到,到那時台積電可能已經在台灣要量產 2nm 了,把一部分舊設備搬去美國就好,資本開支會更低。」
此前對於台積電赴美設廠,陸行之持反對理由,他認為「做個樣板廠,弄個研發及銷售團隊,唬弄一下美國政府勉強可以」,因為「美國沒有半導體下游封裝、測試及PCB、模組、組裝產業鏈 ,鴻海威斯康辛州的投資到現在還沒個影,難道還要晶圓處理好,再花費龐大運費送往各國組裝?」美國擅長於設計研發,不該妄想能夠成為科技產品製造王國。
其次,美國勞工缺乏晶圓代工製造所需要的效率,台灣的人力成本更低、素質又好,陸行之質疑,美國勞工能否每天24小時三次輪班的工作及研發。「10年前,我曾估算過英特爾的美國廠的晶圓製造成本是台積電的兩倍以上 (主要是良率、產能利用率、半導體上中下游群聚效益及工作效率差異)。」有「最懂鴻海分析師」外號的楊應超則認為,晶圓廠在美國設廠的最大成本,不在於人力,而是器材設備。不管是鴻海或台積電,赴美設廠是早晚的事,因為兩邊都押就不用擔心得罪美國或中國,這也是在政治角力下不得不為之的選擇。
更值得關注的是,被譽為是「護國神山」的台積電,若是赴美生產核心技術半導體,除了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前景有疑慮外,一但台海危機、或是重大事件發生時,美國政府只要顧好台積電美國廠就好了,陸行之認為「把所有美國客戶當人質還是要的,台積電千萬不要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