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肺疫情已衝擊全球主要原料藥出產國,間接造成斷鏈危機,對台灣醫藥產業帶來哪些影響;而中國、印度、南歐等地疫情嚴峻,又將為台灣的原料藥產業,帶來哪些新機會?
當台灣電子產業遭受武漢肺炎衝擊,飽受斷鏈威脅的同時,另一個與人命相關的產業,也開始出現警訊。
3/12日,食藥署發布新聞說明,由於疫情造成國際原料藥斷鏈,恐造成抗生素、止血藥品短缺的風險,已緊急調查國內藥品供應狀況。作為藥品製造成分,原料藥可說是各大藥廠的根本命脈。
會讓政府不得不緊張,是因為全球重要的原料藥生產地接連淪陷。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陳建榮提到,以台灣製藥產業的原料藥進口國來看,「中國就占了50%,日本14%、韓國13%、印度7%......。」前幾大進口國都屬於疫情重災區,在生產人力、交通物流面臨各種問題,此刻,原料藥的取得格外困難。
內需為重、外銷為主 兩類型原料藥廠處境不同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進一步解釋,原料藥短缺應分成兩部分來看:第一,是以生產學名藥、製劑為主的台灣藥廠,「像永日、中化生、生泰,他們有自己的學名藥公司,以台灣自銷為主。」另一是以神隆、台耀、旭富等公司為主,是製作原料藥,以外銷國外市場為主的廠商。
「影響較大的,是學名藥藥廠。」李鍾熙指出,由於健保藥價格普遍不高,以台灣市場為主的國內藥廠,原料藥來源大多來自中國,才能以低成本生產藥品,「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有些台廠庫存低,只剩下幾個月。」
陳建榮指出,以目前國內藥廠庫存來看,庫存約為3個月到半年左右。部分產品種類少的小藥廠,由於庫存更少,更易遭遇原料藥短缺的問題。他也提到,印度最近限制了26種原料藥出口,也讓全球原料藥供應更加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