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很多既有的技術都能直接拿來應用,只是一般企業不是那麼了解。我們在做的,就是加強AI和各行各業的連結。」香港科技園公司技術主管霍露明用這段話,說明了AI在香港發展的現況,以及香港科技園公司的使命。
成立於2001年的香港科技園公司,致力於營造有利創新及科技的環境;目前在香港科學園區內,已有數十家AI技術公司進駐,實際業務與AI相關的,更遠不止這個數字。
霍露明指出,隨著AI成為最熱門的科技趨勢,香港本地也有越來越多新創公司踏進這項領域,但由於AI是一項全新的概念且高度專業,一般人即使在日常業務上碰上難題或痛點,也不知道能引進什麼樣的AI應用予以協助,必須由科技園扮演AI公司與企業之間的橋樑角色。
舉例來說,香港許多新創公司都爭相投入Chatbot(聊天機器人)研發,聊天機器人提供的即時線上客服功能,確實能有效節省金融業與服務業的人力成本。然而,每一家公司的業務內容並不相同,對聊天機器人的需求也不相同,為了讓所有企業都能找到合適產品,科技園就曾舉行聊天機器人競賽,讓潛在客戶實地觀察不同產品的性能與服務,再當場尋找合作對象。
再以無人機為例,零售與物流業者都清楚,這項以AI為核心的創新科技,可以協助倉儲業務。但無人機公司不一定完全掌握客戶需求;多數業者並不清楚操作上可能遇見的問題,以及在導入無人機之前,倉儲設施與軟體系統必須先做哪些準備。科技園公司為此也同樣舉辦活動,增進無人機公司與業者的理解。
香港期望打造AI產品標準 台灣硬體技術扮演關鍵角色
「做AI不只是技術而已,重點是要讓企業老闆與採購人員清楚了解,AI能夠幫上什麼忙、能怎麼強化企業的競爭力,他們才會願意投資。」霍露明指出,除了開發產品的AI技術人員以外,香港AI公司應該加速訓練能夠對一般人解釋AI效益的「銷售人才」;另一方面,AI技術人員不一定熟悉金融、零售等產業運作,這類企業也應引進能將企業痛點傳遞給AI公司尋求解決方案的「翻譯人才」。
當AI產品逐漸普及,「標準化」的重要性也將日益提昇。霍露明解釋,一般消費者到超級市場,看見架上琳瑯滿目的食品時,往往必須借助成分標示與檢驗機關認證,挑選出符合個人需求與安全標準的食品,企業挑選AI產品也是同樣道理,「如果大家都說自己的AI產品有多好、有哪些功能,應該由一個有公信力的機構來做檢驗,才會讓市場對AI有信心。」霍露明說。
霍露明認為,香港的強項則在於將現有AI技術靈活運用,並加以商品化、與國際連結;台灣的優勢則在於技術研發與硬體設備製造,兩地企業可以充分互補。而且台灣在晶片製造上的優勢,正是以開發應用為主的香港AI公司,最需要的後勤支援。
「AI需要高速演算,高階設備非常重要。台灣在半導體和資訊科技產業一直非常強,標準測試也做得很好,如果香港的應用方案,能獲得台灣的硬體設備配合,雙方再一起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把產品推往中國國內和全世界。」對於香港與台灣在AI時代的合作,霍露明抱持高度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