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台灣有很多共通之處,兩地同樣重視打造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都有成熟的零售業與電子商務平台,就連邁入高齡化的人口結構都很相似。這些領域,都可以透過導入AI應用,提昇效率。」香港大學副校長田之楠一開口,就滔滔不絕地列舉香港和台灣在AI技術上可能合作的領域,語氣充滿樂觀期盼。
長期關注人工智慧發展趨勢的田之楠,曾任港大工程學院院長,也在2016年共同發起香港機械人技術聯盟,目的就是為了連結學界與企業界,讓AI成為現有商業與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並積極透過業界資源,培育科技研發人才。
「香港的強項不是技術研發,而是靈活運用每一項技術。」田之楠舉例,已成為香港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八達通卡,剛發行時只有大眾運輸票證功能,但八達通公司多年來不斷嘗試全新的應用管道,如今香港市民只要帶著這張卡片,就能自由使用公共設施、到超商購物,甚至與行動裝置整合成為線上支付系統,「這些技術都不是由香港發明,卻是由香港人找到應用的管道。」他說。
田之楠認為,AI是一項全世界所有先進國家皆積極投入、高度競爭的產業;但在開發一項AI應用服務的過程中,涉及的領域包括數據蒐集分析、硬體建置、測試修正等環節,很少有單一機構或企業能獨立完成所有任務,策略聯盟的重要性遠勝於過去任何產業。而香港與台灣,正是最適合的結盟夥伴。
田之楠分析,台灣的半導體業與電子業一直比香港要強,技術專家和硬體製造的能力更是全球頂尖,「台灣的技術人才與硬體設備」加上「香港的應用規劃」,恰好可以發揮最強綜效(synergy),創造雙贏。
台港「痛點」相似性高 共同開發AI解決方案空間極大
況且,台灣與香港需要透過AI解決的問題極為相似,兩地更可以透過共同研發計畫,創造能夠廣泛應用的商品,「比如說如何增進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照護,是邁入高齡社會的香港和台灣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兩地的企業與研究機構,就可以開發一項以AI為核心的解決方案。」田之楠說。
田之楠坦言,電腦科學過去並非香港的強勢產業,導致部分資訊工程相關科系畢業生外流或轉行,讓本地面臨科技人才不足的困境。但近年來各產業都逐漸意識到AI的重要性,對專業人士的需求明顯增加,香港政府也推出一系列計畫,吸引全球各地電腦科學菁英以技術移民方式或學術交流等形式前來香港,台灣就是香港攬才的重點地區。
「香港一直是一個進出國際的窗口,有能力的人才、有好商品的企業,都能很輕易地透過香港進軍國際市場。」田之楠認為,香港完善的法令框架、對智慧財產權的高規格保障,提供了擁有技術優勢的台灣AI企業一個最佳的發展平台,「香港和台灣的交流已經很密切,但我們可以一起做得更多。」田之楠樂觀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