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金融監理沙盒上路,至今通過案子不過寥寥三件,其中兩件都是處理移工匯款。
為什麼金融科技百百種,兩件服務性質相差無幾的案子卻能同時通過?
老台北人,大概都熟悉以下景象:以中山北路為軸,貫穿農安街到德惠街一帶,周末經過,時常可見到許多東南亞移工成群笑鬧;尤其,東南亞商店前,往往有許多移工大排長龍。
別搞錯,這些移工排隊不是像台灣人一樣在等美食、搶折扣,而是為了一個非常基本的生活需求:匯錢回家。
移工由於語言與時間因素,難以在銀行營業時間進行匯款,因此,央行同意先由仲介代收款項,再由仲介向銀行進行匯兌。一名專門處理跨境匯兌的金融業資深人士表示,基本上,移工匯款的正規管道很少如台灣人親自到銀行匯兌,更多的是透過仲介代辦。尤其是反洗錢防制力行監管後,資深人士解釋,「銀行做這件事的成本就變更高了。」
原先銀行對仲介收取的手續費猶如「團體價」,本來就相對個人便宜,但一名仲介帶來的匯兌業務是由數十名,甚至百名以上的小額款項組成,「以前防洗錢比較鬆,大家沒在抓黑名單,但現在每個匯款人都要掃黑名單,對部分反洗錢基礎建設尚未升級的銀行來說,一個個檢核人名,相對吃力;換句話說,本來就是利潤比較低的業務,成本又提高了。」資深人士說。
權衡之下,部分銀行退出這塊業務,這筆無處可去的錢,要不流向其他願意接手的銀行,要不流往地下匯兌,也就是俗稱的「黑市」。
商機大!
移工匯款手續費市場值12億
台灣目前移工人數約七十萬,若以每人每月匯一筆款項,手續費保守估計一五○元,則移工匯款市場全年粗估值十二億元。流往黑市數據缺乏統計,但據聞不少業者去年都想靠進入金融監理沙盒搶占商機;金管會最終於今年一月同時批准統振、易安聯兩家公司進入沙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