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虱目魚可能暴斃? 兩天前就會拉警報

虱目魚可能暴斃? 兩天前就會拉警報

黃亞琪、譚偉晟、紀茗仁

科技

蕭芃凱攝影

1153期

2019-01-23 13:40

這不是科幻小說,更不是遠在外太空的電影情節,而就在你我身邊。
15個橫跨食、衣、住、行、育、樂的AI應用大蒐集,
看見它如何改變著我們的心態、工作形態和生活!



AI魚塭,看似八竿子不相干的兩端,卻在虱目魚故鄉之一的台南北門,出現了美好連結。

 

當其他魚塭的虱目魚以低於成本價被賤賣時,旭海安溯創辦人黃國良養出的虱目魚,榮獲國內水產界最大獎項「海宴獎」,以及台灣首間輸歐盟養殖場認證的肯定。

 

採訪前一天,Discovery頻道才剛結束在這裡蹲點兩年,拍攝「無毒養殖」紀錄片的工作;而在過去一年,他的無毒養殖之路有了強大幫手:AI對魚塭池內種種危機的神算預判。

 

站在三公頃大小的魚塭邊,黃國良拿著手機,螢幕顯現魚塭水質中的溫度、含氧量數字曲線變化。他邊看邊解釋,原本能養出九萬尾虱目魚的池子,僅放苗六千條,但售出價格是別人的十倍以上。

 

省力省錢  飼料一天一次、電費減半

 

不同於其他魚塭,黃國良引進海水養殖,讓虱目魚在自然環境中成長,對他來說,等於是投直球正面迎戰最複雜的環境。

 

海水養殖的變數,遠比一般魚塭導引地下水或灌溉水更複雜,但能減少重金屬汙染。」為了搞定這些變數造成的可能災害,過去,他每天總要跑到魚塭五、六趟,細細觀察、隨時因應。

 

2018年三、四月間,準備虱目魚放苗時,他導入寬緯科技開發的AI系統後,現在一天只要去一次,「搬搬飼料就好啦!」黃國良笑笑地說。

 

不但如此,養殖漁業最大成本之一,是水車打水增加魚池含氧量的電費支出,導入AI後,黃國良的電費單一個月費用從三萬元降至一萬五千元,整整省下一半。

 

然而,省力、省錢,都還不是AI對養殖業最核心的貢獻,「虱目魚生長週期約九個月,目前能做到在兩天前就預警魚塭可能發生災難,不會因為自然或人為疏失,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目前在全台約兩百多個魚塭導入系統的寬緯科技總經理蔡政勳解釋。

 

這不是變魔術,而是一場預防戰。看不見的是,隱藏在魚塭硬體裝備下的溶氧感知、酸鹼度感測、氧化還原電位檢測和水質監測等四種數據。這些都是為了判斷魚塭中藻相和水相變化;或者說,是有效監控著魚塭水質的含氧量、有機物殘餘量等等關鍵變數。

 

在這裡,每五分鐘產生一個數據,一次虱目魚的生長週期大約九個月,就將近累積了二十四萬筆資料。有了資料,AI就能開始推算「什麼徵兆會容易演變為魚塭內的災難」。

 

AI輔助養殖虱目魚

 

打預防戰  多一天搶救就能緩衝災害

 

不過,蔡政勳也說,由於養殖池裡的「雜音資料」太多,像是魚類、貝類產生的生物膜,容易黏在感應器上,讓資料變成很「髒」,「光處理數據就得花上七成時間。」

 

不斷錯誤、不斷修正下,目前已經能做到兩天前預警虱目魚可能暴斃的狀況。蔡政勳表示,「讓漁民多一天時間可以處理問題,像是發現有機物沉澱,可以提早將水換掉,或利用益生菌分解,讓大規模災害降到最低。

 

AI讓養殖現場發生了如同醫院一樣的情節,有了「預防概念」,而非靠天吃飯,只能默默挨打,無力還手。

 

「堅持友善土地的理念,找回童年虱目魚的故鄉味道。」這是黃國良打從心底想走的路。

 

這位原本在中國十多年、從事IT業的高階經理人,放棄年薪千萬,回家鄉接下父親的魚塭轉為漁民,在導入AI之前,也曾為解決深水區含氧量容易偏低的問題,自行開發相關技術;而在AI加持後,黃國良說,像是在這條難走的路上找到了路標,可以清楚地往對的方向走。

 

不過,他也很清楚「人與AI必須互補」的道理。從黃國良開設的小吃店到魚塭途中,我們看見一大群白鷺鷥正圍繞著一池魚塭,展翅的美麗畫面,在他眼中卻是一場災難。

 

「那個池子的主人準備哭了。」他解釋,放入魚苗後若浮在水面而沒有沉下去,自然引來白鷺鷥啄食。這是老經驗養殖戶的智慧,AI還看不到。

 

「我不是要去改變,而是去修復它(指生態環境)。可以讓生產者養得好、賣得好。」脫掉之前在科技業常穿的西裝,如今,黃國良在冷冽寒風中,穿著一雙拖鞋來回尋訪魚塭。他正站在科技與漁業的交錯點上。

 

AI水產養殖

 

延伸閱讀

庶民AI大爆發
庶民AI大爆發

2019-01-23

精準施肥、驅蟲全年無休 小農一人都搞定
精準施肥、驅蟲全年無休 小農一人都搞定

2019-01-23

老謝:無刺虱目魚是這樣來的!
老謝:無刺虱目魚是這樣來的!

2018-04-22

魚丸、三層肉和虱目魚
魚丸、三層肉和虱目魚

2014-01-16

虱目魚的台灣味
虱目魚的台灣味

200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