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席捲全球,身為硬體大國的台灣,應該怎麼做?AI實驗室負責人杜奕瑾分享一年半以來經驗,他認為應掌握產業才剛萌芽的最佳時間點,發揮優勢,創造新的價值鏈,讓台灣產業邁向轉機。
去年四月二十七日我們宣布實驗室要成立,大家都懷疑台灣能不能做人工智慧?結果那個星期我就收到一千多封履歷,可見台灣有很多的軟體人才藏在各處,當真的有人工智慧這個題目,可以讓大家去發揮的時候,這些人就一個個冒出來。以技術人才來講,台灣絕對有軟體人才,大家仔細想AI(人工智慧),打敗西洋棋冠軍的許峰雄(IBM超級電腦深藍設計者),他是台灣人;打敗圍棋冠軍的黃士傑,也是台灣人。可見我們軟體人才一直都不輸人,只是我們沒有好的環境把這些人召集起來。
高品質軟體人才多 微軟、谷歌紛來台設點
軟體和硬體有個特色比較不一樣,就是軟體要成功一定要有生態,沒有生態圈很難去做。世界級成功的軟體公司,第一步都不是封閉,第一步就要做開放,開放變成一個標準,變成一個生態系,就可以從中找到經濟價值。Android的OS、Google、Facebook,都有自己開源的項目在進行。
當年在微軟,我們七個人的小團隊,開始做Cortana。當時團隊裡面有兩個重要負責人,一個是負責美國的Mike Calcagno,另一個是美國以外的負責人,就是我。今年Mike加入我們實驗室,等於微軟美國AI工程裡面最重要的兩個負責人,現在都在台灣。
這個實驗室給大家很大的震撼,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這麼多人工智慧的人才,從去年四月到現在,已有七十位人工智慧專家和研究員。
你知道,AI新創公司在西雅圖可能一年招不到十個人。兩個星期前我到馬來西亞,參加智慧城市大會,馬來西亞政府也想做人工智慧,但是馬來西亞找不到一百個人做人工智慧。你就知道台灣有非常高品質的軟體人才,這個吸引力對科技廠商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