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9日,中國的小米集團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開盤價16.6港元,較17港元的發行價下跌2.35%,但按其開盤價計算,小米集團當日市值估計已達473.26億美元,到7月10日時,小米港股收盤價已升至19港元。
此次的上市,一時讓小米攏聚無數光環,尤其以「同股不同權」的方式上市,規模僅次於阿里巴巴和Facebook,成為全球第三大首次公開募股IPO的科技互聯網公司,亦是近十年以來散戶認購倍數最高,發行規模超50億美元的香港IPO大盤股。
所謂「同股不同權」,又稱「雙層股權結構」,是指資本結構中包含兩類或多類不同投票權的普通股架構。例如同股不同權為「AB股結構」,其A類股一般由管理層持有,而管理層普遍為原始創股東及經營團隊時,B類股則為一般週邊股東持有,此B類股東多因看好公司前景,甘願犧牲一定的表決權作為入股籌碼。此次小米採用了類似阿里巴巴的「同股不同權」制度,即分為A類股和B類股,前者一股享有10票投票權,後者一股享有1票投票權,這種架構使得雷軍的持股雖然只占總數的31.41%,但是表決權仍然超過50%,如此在坐擁百億身家的同時,也還是可保證他對小米的絕對掌控權。
雷軍從2010年創立小米集團,短短8年即掛牌上市,其中也歷經不少曲折的發展之路。雷軍很重視合作團隊,據說,他在創建公司的前半年至少有八成時間都在找人,因為他堅信「團隊會是小米成功的核心原因」,之後他也自稱很幸運的組建了一個超強的團隊,找到7個牛人夥伴。這些合作夥伴大多出於技術背景,分別來自谷歌、微軟、摩托羅拉等大型公司。為網羅這些人才,雷軍曾經羅列了一串名單,一個一個的去談。據說能言善道的雷軍只要電話一接通,他先就是10分鐘充滿激情的自我介紹,然後誠邀對方能有和他見面的機會。有次他為了爭取一位資深硬體工程師,帶著幾位合夥人一起軟磨硬泡了12個小時去做說客。
2010年,雷軍和林斌、黎萬強、周光平等六人聯合創辦小米科技公司,但一開始他們做的並不是手機,第一個主打產品是一款叫做「米聊」的社交軟體,之後又做過小米讀書、小米司機等產品,如果放在當今,這些軟體可能並不亞於普遍通用的微信、微信讀書、滴滴打車等等,可惜的是,2011年元月騰訊推出微信後,米聊雖然一時曾抓住即時通訊的缺口,但卻沒能抵擋住微信的迅猛發展,最終被遠遠甩開。
之後,雷軍轉換賽道,開始研發手機,2011年8月推出了第一臺小米智慧手機,3個月就賣出了27.3萬台,隔年銷量直逼700萬,2015年達到7000萬台。
2011年底,小米在手機市場取得巨大成功,次年6月就完成了C輪2.16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40億美元。2013年7月,小米推出首款紅米手機,售價僅799元人民幣,憑藉低廉的價格和超強的配置性能,迅速打破其他「千元機」的壟斷市場,2016年7月,紅米手機出貨量超過1.1億台。
經過連續5年的持續增長後,2016年小米手機的出貨量驟減至4100萬台,市值也迅即從450億美元跌落到40億美元,差點就成為小米發展史上的滑鐵盧。當時,同期的其他手機品牌追趕直上,高性價比不再是小米獨家的優點,缺乏創意的外觀更使得小米手機缺乏競爭力,同時,原仰賴線上饑餓行銷方式的小米手機,久而久之網友也不再買帳,轉而投向競爭對手的懷抱。另外,小米供應鏈無法滿足迅速擴張的需求,不得不撤離巴西、印尼等海外市場,一系列的原因導致小米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
之後,雷軍適時作出反思和調整,總算遏制住小米的頹勢,2017年小米成功逆襲,出貨量再度增漲至9240萬台,同比增長74%,除了小米手機的飛速發展,小米還投資了許多生態鏈企業,包括華米、紫米、智米、青米、潤米等等,囊括智慧穿戴、家用電器、箱包服飾、科技3C等等各類產品,小到插線板,大到空氣淨化器一應俱全,小米的產品銷售額也從2011年的5.5億人民幣,擴增到1000億人民幣以上。
小米集團用八年時間取得驚人成績,旁人看很難想像其快速發展的歩徑,但於創辦人雷軍而言,跨足成世界級企業一直是他所提及的夢想。如今小米已在香港成功IPO,未來小米集團在世界科技互聯網的發展史上,是否將站有一席之地的地位,仍值得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