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極端氣候常態化、農業就業人口老化、年輕新血斷層等課題,正在挑戰台灣小農經濟型態。導入科技能量,協助農民智慧化耕種、提升產能,甚至藉由科技創新產銷模式,打造超越傳統農業的產值,是未來農業轉型亟需思考的議題。
撰文╱黃柏軒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台灣,不僅造成人員財產的損傷,更讓農業損失高達200億元;2016年初,連續13天的霸王寒流造成全台急凍,全台農損超過42億元,創歷年來寒害損失的新高。近年來極端氣候所導致的天災問題,造成農業損失節節攀升,根據農委會統計,近10年天然災害所造成的農業損失,平均每年達110億元,使一向「看天吃飯」的農民心血付諸流水。
除了天災之外,農業另一個隱憂為人口老化,因農業所得偏低,影響青年投入意願,導致農業從業人口逐年降低。農委會2017年調查農業從業人數僅剩 55.5 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口4.9%,而農民平均年齡亦高達62歲。傳統農業為勞力密集的產業,因人口老化、從業率降低,也導致缺工的問題普遍存在於產業間。
農業為支持經濟永續發展的根本,為解決農業所遭遇的挑戰,農業導入科技勢在必行,方能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產能、改善收入,進而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業,根本性地改善台灣農業問題。
以「智慧加值」踏出第一步
產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期,傳統以勞力密集型態為主的農業,又該如何導入強調技術化、知識化、精準化的科技加以協助?
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陳來助分析,台灣橫跨熱帶、亞熱帶氣候,地形具高低起伏變化,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業優勢,也因為農業發展的奠基,造就1951到198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成長;1981至2010年代,隨著產業結構轉型,科學園區的成功模式快速複製到全台,科技產業起飛,打造出高度成長的技術產值。
時至今日,產業已步入成熟期,面臨轉型發展的挑戰,「台灣未來的機會在哪裡?我們應汲取過去成功的經驗,結合台灣兩大既有優勢:科技與農業,才能為產業注入創新力!」陳來助認為,現在正是農業翻轉的契機,應該打破傳統的思維,重新定義產業的價值,「未來台灣農業的成功方程式,將會是『智慧加值』加上『產銷創新』的綜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