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博森開發的居家檢測儀器HERO,專為心血管病患設計,操作流程簡便,使用如同血糖儀一般,在指尖上戳一針,採一滴血,送入儀器分析,就可以在十分鐘內得知病況,協助判斷病患是否有就醫的需求,減少往返就醫的奔波,也增加醫療效率。
麥博森是MC第一次看到台灣創業者的實力。二○一○到一四年,總共只有三、四家台灣新創公司申請,坐在波士頓的辦公室裡,拉瑞特對於台灣是陌生的。「但過去兩到三年,我們看到台灣政府認真推出各種創業計畫。」他說:「而且我們招收的國際學員也漸漸有到台灣尋找合作夥伴,或開發市場的需求。」
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更是MC來台的關鍵。近年美國大規模加速器,紛紛將目光轉向醫療新創,除了MC的PULSE數位醫療課程,YC另闢YC Bio專注於生物科技之外,IndieBio、Rock Health、StartUp Health等專注在醫療健康新創的加速器,更是如雨後春筍冒出。
「我們創辦了PULSE後,開始有不同於以往的企業想與我們合作,像是保險公司、銀行、科技公司,都想知道自己能在健康產業做些什麼。」拉瑞特觀察,老化、基因、大數據……這些熱門關鍵字,讓每個人都想參與。
除了規模,MC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它的非營利模式。一般而言,加速器會合併種子投資運作,例如YC的入選團隊可獲得訓練課程、業師指導,以及十二萬美元的資金,相對地,加速器能取得七%股權,以尋求後續新創公司上市或被購併時,資金退場獲利了結。加上企業合作、工作空間出租、舉辦活動等,通常就是加速器的大致財源。
但MC不像一般加速器。它給錢、給經驗、給人脈網絡、給辦公室、給了所有能給的,對新創團隊卻是一毛不取、不拿股權。非常理想主義,卻是創辦人哈索恩(John Harthorne)摸索出的唯一解方。
轉折》金融海嘯大動盪 創新加速器成為解方
就像每個創業故事都起源於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哈索恩最開始有了創辦加速器的想法,是在二○○八年金融海嘯,華爾街巨富一一現形傾頹,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沒了工作,更沒了樂觀的本錢。
哈索恩當時在顧問管理公司工作,專長是商業模式以及企業策略,三十多歲的他,雖然職涯穩定不受金融海嘯影響,仍對現狀極度不滿。
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史隆管理學院的哈索恩,曾經在校內主持過國際新創工作坊,接觸過無數創業家;從求學的經驗,他深信企業家的責任在於創造永續價值,但這一場金融海嘯卻打了他一個大巴掌。在他眼中,金融海嘯的起因是貪婪造成的自我毀滅。「我們明明有這麼多還沒開發的資源,卻要假裝全世界能創造的價值是固定不變,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
眼前就有一個大問題,要怎麼做?在這個紛亂嘈雜的當下,哈索恩眼中有三個事實倒是清楚明白:人們需要工作;時任總統歐巴馬拍板通過七千億美元的創新激勵計畫;而他自己的過往所學與經驗也必須派上用場。哈索恩拯救世界的結論,就是新創加速器。
「這個世界需要新創競賽!」哈索恩和同事尼格姆(Akhil Nigam)決定創業,一開始,哈索恩想的是主流加速器一樣的作法──舉辦競賽、選出頂尖團隊、投資團隊換一定比率的股權。但很快地,他發現,新創公司需要的不只是錢,還需要人才、工作空間、顧問等等大規模的資源投入,很多人原本很樂意給予資源,一聽加速器有營利目的,剎那間意願就沒了。
他決定,山不轉路轉。「你知道嗎?我們一開始也不是為了狠賺一筆才創辦這個加速器。我們決定要做這件事是因為我們熱愛新創,而且想要成為創業圈的一分子。」當他說服麻州政府投資的第一筆資金入庫,哈索恩的創業夢正式啟動。

▲點圖放大
切磋》用競賽扶植團隊 非營利組織不等於廉價
沒有股權條件,MC更重視新創公司創造的社會影響,而非IPO上市後,加速器能得到的資金退場價值。至今,MC投資新創公司的資金來源包括微軟、雀巢、寶僑等大集團、政府部門及零星個人捐款,團隊私人沒有任何投資。
「當一百萬美元的獎金擺在那裡,很多加入計畫的人會假設他們能贏,付出相當多的心力甚至金錢,只為了獲勝。」對哈索恩而言,比賽的價值遠大於表面,「最終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人們為了贏所做的努力,這才是對於整個世界、對於我們真正的獎勵。」
「人們常常對非營利加速器有誤解,認為免費就是沒有價值,或是難以輔助創業者成功。」拉瑞特說,數據顯示,比起在其他加速器培訓的團隊,在MC受訓的新創公司增聘十五人的機率約二‧五倍,順利募集五十萬美元資金的機率是三倍。對於加速器來說,拓展培訓計畫及培訓據點,是維持資金流的基礎,MC目標是在二○二○年之前,能夠拓展到十二個地區。除了台灣以外,現在於亞太地區,中國、韓國、泰國、新加坡,均有部分合作。

拉索恩(圖中)於2015年獲邀率領MC團隊為紐約證交所敲下收盤鐘。
眺望》轉型知識經濟 台灣能否養出獨角獸
台灣有可能是下一個MC的分支嗎?台灣經濟基礎正在轉換,從製造為先的科技經濟,轉換成知識為先的科學經濟,是新創所需要的養分。「同是小國的以色列能成為創業之國,是因為必須有連結全球的心態。」
拉瑞特分析,創業需要生態系的支持,政府、法規、創業家、大學、媒體、業師等環節都必須相當健全,社群模式才能運作。台灣欲成為獨角獸產地,但對有經驗的國際加速器來說,仍需要觀察,才能下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