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全球最大加速器 來台挖掘數位醫療新星

全球最大加速器  來台挖掘數位醫療新星

吳靜芳

職場

攝影/吳東岳、翻攝自紐約證交所推特

1117期

2018-05-17 16:54

名氣雖不如矽谷加速器Y Combinator,但MassChallenge年培育近400家公司,是全球之首!
本次訪台目標是挖掘生技醫療產業的明日之星,寶島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新創聖地嗎?

麥可.拉瑞特(Michael LaRhette)一臉倦意。他從下飛機開始,還沒來得及調好時差,就馬不停蹄地拜會了數個企業,在《今周刊》專訪開始之前,他剛參訪永齡生醫工程館,鴻海M次集團介紹了一連串智慧醫療規畫,他還沒消化完那些專業語彙,永齡就提出了合作的意願。

 

無論如何,任何合作案都值得好好考慮。畢竟作為波士頓加速器MassChallenge(以下簡稱MC)總裁,拉瑞特此生第一次到台灣,就是要發掘數位醫療新創公司。

 

從創業聖地波士頓發跡的MC,在二○一七年加速器評估計畫「SARP」(Seed Accelerator Rankings Project)的新創加速器及孵化器五等評分中,是第三等的金級。

 

雖然不是矽谷明星加速器Y Combinator(下稱YC)位列第一的鉑級(Platinum Plus),但是以量而言,MC在二○一六年培育了超過三百七十家新創團隊,是全球加速器之首。

 

關鍵就在遍布全球的網絡,從美國、墨西哥,一路橫跨大西洋到英國、瑞士、以色列,MC將在地創業生態圈連結成為國際創業生態圈,而它的最新合作計畫,就在台灣。

 

MC旗下新闢的PULSE數位醫療計畫,與台灣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合作,將遴選團隊送至波士頓培訓。

 

展露》台灣團隊被看見 醫療結合科技正夯

 

這不是MC第一次與台灣接觸。二○一三年,MC就已經與資策會簽訂合作備忘錄,但後續並沒有啟動正式計畫,台灣也沒有送出任何團隊到波士頓受訓。

 

「但我相信那次MOU拓展了我們在台灣創業圈的知名度。」拉瑞特舉例,二○一七年的學員「麥博森」(MobioSense),是MC首次有台灣隊伍闖進入選名單,「他們藉由台灣的半導體及製造實力,連結到波士頓的醫藥能量,以及在瑞士受訓的經驗,募資超過二百四十萬歐元。」

麥博森開發的居家檢測儀器HERO,專為心血管病患設計,操作流程簡便,使用如同血糖儀一般,在指尖上戳一針,採一滴血,送入儀器分析,就可以在十分鐘內得知病況,協助判斷病患是否有就醫的需求,減少往返就醫的奔波,也增加醫療效率。

 

麥博森是MC第一次看到台灣創業者的實力。二○一○到一四年,總共只有三、四家台灣新創公司申請,坐在波士頓的辦公室裡,拉瑞特對於台灣是陌生的。「但過去兩到三年,我們看到台灣政府認真推出各種創業計畫。」他說:「而且我們招收的國際學員也漸漸有到台灣尋找合作夥伴,或開發市場的需求。」

 

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更是MC來台的關鍵。近年美國大規模加速器,紛紛將目光轉向醫療新創,除了MC的PULSE數位醫療課程,YC另闢YC Bio專注於生物科技之外,IndieBio、Rock Health、StartUp Health等專注在醫療健康新創的加速器,更是如雨後春筍冒出。

 

「我們創辦了PULSE後,開始有不同於以往的企業想與我們合作,像是保險公司、銀行、科技公司,都想知道自己能在健康產業做些什麼。」拉瑞特觀察,老化、基因、大數據……這些熱門關鍵字,讓每個人都想參與。

 

除了規模,MC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它的非營利模式。一般而言,加速器會合併種子投資運作,例如YC的入選團隊可獲得訓練課程、業師指導,以及十二萬美元的資金,相對地,加速器能取得七%股權,以尋求後續新創公司上市或被購併時,資金退場獲利了結。加上企業合作、工作空間出租、舉辦活動等,通常就是加速器的大致財源。

 

但MC不像一般加速器。它給錢、給經驗、給人脈網絡、給辦公室、給了所有能給的,對新創團隊卻是一毛不取、不拿股權。非常理想主義,卻是創辦人哈索恩(John Harthorne)摸索出的唯一解方。

 

轉折》金融海嘯大動盪 創新加速器成為解方

 

就像每個創業故事都起源於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哈索恩最開始有了創辦加速器的想法,是在二○○八年金融海嘯,華爾街巨富一一現形傾頹,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沒了工作,更沒了樂觀的本錢。

 

哈索恩當時在顧問管理公司工作,專長是商業模式以及企業策略,三十多歲的他,雖然職涯穩定不受金融海嘯影響,仍對現狀極度不滿。

 

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史隆管理學院的哈索恩,曾經在校內主持過國際新創工作坊,接觸過無數創業家;從求學的經驗,他深信企業家的責任在於創造永續價值,但這一場金融海嘯卻打了他一個大巴掌。在他眼中,金融海嘯的起因是貪婪造成的自我毀滅。「我們明明有這麼多還沒開發的資源,卻要假裝全世界能創造的價值是固定不變,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

 

眼前就有一個大問題,要怎麼做?在這個紛亂嘈雜的當下,哈索恩眼中有三個事實倒是清楚明白:人們需要工作;時任總統歐巴馬拍板通過七千億美元的創新激勵計畫;而他自己的過往所學與經驗也必須派上用場。哈索恩拯救世界的結論,就是新創加速器。

 

「這個世界需要新創競賽!」哈索恩和同事尼格姆(Akhil Nigam)決定創業,一開始,哈索恩想的是主流加速器一樣的作法──舉辦競賽、選出頂尖團隊、投資團隊換一定比率的股權。但很快地,他發現,新創公司需要的不只是錢,還需要人才、工作空間、顧問等等大規模的資源投入,很多人原本很樂意給予資源,一聽加速器有營利目的,剎那間意願就沒了。

 

他決定,山不轉路轉。「你知道嗎?我們一開始也不是為了狠賺一筆才創辦這個加速器。我們決定要做這件事是因為我們熱愛新創,而且想要成為創業圈的一分子。」當他說服麻州政府投資的第一筆資金入庫,哈索恩的創業夢正式啟動。

 

新創
▲點圖放大

 

切磋》用競賽扶植團隊 非營利組織不等於廉價

 

沒有股權條件,MC更重視新創公司創造的社會影響,而非IPO上市後,加速器能得到的資金退場價值。至今,MC投資新創公司的資金來源包括微軟、雀巢、寶僑等大集團、政府部門及零星個人捐款,團隊私人沒有任何投資。

 

「當一百萬美元的獎金擺在那裡,很多加入計畫的人會假設他們能贏,付出相當多的心力甚至金錢,只為了獲勝。」對哈索恩而言,比賽的價值遠大於表面,「最終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人們為了贏所做的努力,這才是對於整個世界、對於我們真正的獎勵。」

 

「人們常常對非營利加速器有誤解,認為免費就是沒有價值,或是難以輔助創業者成功。」拉瑞特說,數據顯示,比起在其他加速器培訓的團隊,在MC受訓的新創公司增聘十五人的機率約二‧五倍,順利募集五十萬美元資金的機率是三倍。對於加速器來說,拓展培訓計畫及培訓據點,是維持資金流的基礎,MC目標是在二○二○年之前,能夠拓展到十二個地區。除了台灣以外,現在於亞太地區,中國、韓國、泰國、新加坡,均有部分合作。

 

拉索恩
拉索恩(圖中)於2015年獲邀率領MC團隊為紐約證交所敲下收盤鐘。

 

眺望》轉型知識經濟 台灣能否養出獨角獸

 

台灣有可能是下一個MC的分支嗎?台灣經濟基礎正在轉換,從製造為先的科技經濟,轉換成知識為先的科學經濟,是新創所需要的養分。「同是小國的以色列能成為創業之國,是因為必須有連結全球的心態。」

 

拉瑞特分析,創業需要生態系的支持,政府、法規、創業家、大學、媒體、業師等環節都必須相當健全,社群模式才能運作。台灣欲成為獨角獸產地,但對有經驗的國際加速器來說,仍需要觀察,才能下定論。

 

MassChallenge

延伸閱讀
B型企業認證的背後意義
B型企業認證的背後意義

2018-05-17

陽光、空氣、水
陽光、空氣、水

2018-05-17

創意會轉彎 免削鉛筆從斗笠找靈感
創意會轉彎 免削鉛筆從斗笠找靈感

2018-05-17

雲端平台熱  帶動伺服器風華 ——兼論嘉澤、博智、川湖、優群
雲端平台熱 帶動伺服器風華 ——兼論嘉澤、博智、川湖、優群

2018-05-17

透視企業減資的內涵 ——作為重返榮耀的必要手段
透視企業減資的內涵 ——作為重返榮耀的必要手段

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