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讓歐日巨頭也買單的 機器人「觸覺皮膚」

讓歐日巨頭也買單的 機器人「觸覺皮膚」
蘇瑞堯獨家研發出機器人觸覺感測技術,人手只要一接觸藍色「皮膚」,高速移動的機器手臂就會立刻停止。

萬年生

科技

攝影/陳弘岱

1116期

2018-05-10 17:45

一家台灣的十人新創公司,靠自主研發生產的「觸覺皮膚」,竟敲開由歐洲、日本主導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讓國際知名機器人巨頭也買單成為客戶。

小兵立大功的,是去年才從工研院獨立出來的原見精機。它的關鍵技術是使機器人除了既有的「視覺」,再具備「觸覺」,解決了過去在安全考量下,產線的機器人要用圍籬阻隔的問題。

 

「過去機器人還沒有觸覺,碰到沒反應,現在,跟點穴一樣,人一碰,機器手臂就停,確保安全。」原見董事長兼策略長蘇瑞堯解釋,有了觸覺感測,就能防止人和機器人協同工作時受碰撞,確保人員的安全。

 

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表示,產線要無人化太難,近年人和機器人各自發揮擅長的人機混線生產潮流成了趨勢;但人與機器人近距離接觸時,機器人無法只靠視覺感知到人,因而產生工安問題。「不可能四面八方都裝鏡頭,」一定要靠觸覺感測,「未來,每個機器人都要有皮膚,原見先行優勢很強。」

 

耐高溫耐衝擊 厚度只有0.5公分

 

要讓機器人擁有觸覺感測的皮膚,聽來很簡單,其實要突破很難。

 

第一個難關,便是觸覺感測器要夠敏感。蘇瑞堯指出,人的指尖觸覺最小感測大小約八釐米(○.八公分),機器人的觸覺感測器若超過此一數字便有缺陷,他最後成功做到五釐米,等於讓機器人的觸覺感知比人手還精密。

 

不只如此,皮膚的材料要夠耐用,能承受工業環境中高溫和高強度的衝擊等國際安全標準;同時又要輕薄,目前他已突破到厚度只有五釐米。

 

國際上,不是沒人成功研發出機器人電子皮膚。舉例來說,英國有實驗室透過鍍上一層石墨烯,獲歐盟認證,但一片要價四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一六○萬元),比一個約百萬元的工業機器人還貴,因而無法商業化量產,「價格抓機器人的一成到一成五,才是甜蜜點。」蘇瑞堯透露,而這些難關,他也都靠八年來的決心和打底,一一突破。

 

時間回到二○一○年。當時在工研院機械所上班的他,想解決台灣製造業人力組裝問題,投入機器人仿人的指尖抓取觸覺感測研發。

延伸閱讀

高教加速實驗化的必要
高教加速實驗化的必要

2018-05-10

台灣普拉斯
台灣普拉斯

2018-05-10

鼓勵化學品用「租賃」的
鼓勵化學品用「租賃」的

2018-05-10

多名片時代的來臨
多名片時代的來臨

2018-05-10

獲利至上是過時思惟
獲利至上是過時思惟

201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