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末期,那時卡瓦洛(Alberto Cavallo)還小。他的祖國阿根廷經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通膨猖獗,上街買東西成了一件苦差事。
但那段經驗也為他未來的人生播下種子,現在他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應用經濟學教授,和另一位教授瑞格邦(Roberto Rigobon)一起主持「10億價格數據計畫」(Billion Prices Project)。這個案子從2006年開始,當時正好碰上阿根廷政府被控操縱通膨數據。卡瓦羅和瑞格邦兩位教授了解,如果能收集到阿根廷零售商的網購價格,就能建立起更精確、同步的指標,衡量通膨的實際情況。
如果能駕馭「大數據」,使其發揮提高、補充、甚至取代傳統的數據格式,勢必能影響並塑造全球無數的決策者、政治人物、學術界的觀點,同時也有助引導數兆美元資金投入值得投資的部門。
這個研究案的商業部門PriceStats現在收集的資料,每日能提供22個經濟體的通膨最新數據。
運用大數據判斷企業、產業或整體經濟等的表現已經不是新鮮事。有些數據就算還不夠完美,但已能提供有用的觀察。部分專家則預測,我們在網路上的「數位指紋」,最終能轉換成即時的經濟趨勢地圖。
另類資料供應商Quandl負責人卡梅爾說,想知道與經濟相關的任何事,只要能接觸到正確的資料,都能明瞭,「這是其中一個很大的機會。這些經濟報告公布的速度很慢,但能左右市場。現在只要移開該移開的大石頭,其實現在就可多少知道那些報告內容」。
部分資料科學家甚至認為,由於愈來愈多人的生活逐漸移向網路,或許可以隨時得知即時經濟數據的那天就快要來到。這聽起來或許有點像說大話,因為大數據可能充斥明顯或難解的缺陷和偏見,但一些數據科學家認為,那個時刻或許真的快要來到。
2014年由劍橋和牛津等英國五所知名高等學府領導成立的阿蘭·圖靈研究所(Alan Turing Institute),主攻大數據分析和應用。其中一個新項目的負責人喬納森.蕭說,要整合、梳理所有數據,並以正確的形式呈現,絕對是一個重大的挑戰,但他預估大概十年左右,就會出現所謂經濟的即時地圖...
延伸閱讀:
3. 5,000萬臉書用戶個資 究竟如何被劍橋分析公司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