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台灣民眾在行動裝置使用率上超過八成,且早在二○一五年,便邁入「行動支付元年」。但兩年過去,非現金支付的使用比率成長依舊牛步。
「一百個客人裡,大概只有一個會用手機支付。像周年慶的一個月期間,我也才碰過三個客人用。」吳先生心裡估算一下,給出了這樣一組數字。
吳先生在知名百貨擔任銷售員,自家的百貨不但能使用集團推出的電子錢包,同時還支援Apple Pay等國際支付工具。但即使周年慶期間,公司特地祭出行動支付專屬優惠吸引消費者,「可是真正願意用的人還是很少。」
消費者使用意願低落,一直是非現金支付發展的困境。早在二○一五年金管會通過《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電子支付業者如:歐付寶等紛紛搶進非現金支付市場;另一邊,電商、銀行也各自出招,推出支付工具與電子錢包來擴充消費者的支付選項。但兩年過去,非現金支付的使用比率依舊低盪。
▲點擊圖片放大
用戶端》拉力太小 現金便利性高,也能避免個資洩漏
使用者不買單,悠遊卡公司董事長林向愷觀察,原因出在台灣民眾的社會信任度低,因此偏好匿名性高的現金支付,以避免個資與消費資訊被掌握。「像我們悠遊卡推記名卡這麼久,也只有三二%是記名卡,其中一大部分是強迫記名的學生卡。消費者接受度低。」
另一方面,傳統現金支付發達,金管會統計至今年十月底,金融機構分行數高達五千八百家,ATM多達兩萬八千台,現金取得方便,偽鈔比率又低,傳統支付習慣,一朝一夕難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