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上季財報顯示,旗下實體書店對集團營收幾乎毫無貢獻,但亞馬遜之所以推出實體書店,是要利用此通路實驗店內定價和挑選商品的策略,並收集顧客消費資訊等大數據,維持領先優勢。
【經濟日報 編譯廖玉玲】
華爾街日報報導,亞馬遜在紐約、芝加哥和聖荷西等大城市設立的實體書店內,商品都沒有標價,而是由員工指引顧客使用手機掃描產品,得知價格。店內當然也有設備供顧客查詢價格。
產品不標價的一個目的,是讓亞馬遜「動態價格」的線上工具直接導入實體賣場。價格之所以「動態」,有些是因為例如會員就能享有更多優惠,或是一樣產品選搭另一樣產品就能享有折扣之類的。
這種亞馬遜稱之為「展示間」的做法,讓消費者在店內能直接使用手機來比價。亞馬遜希望上門的購物者使用手機時能看到更多書評,然後直接下單買電子書或宅配到家,如此也能得以一窺消費者的瀏覽習慣,好讓他們更能針對顧客的喜愛,設計店內擺設以及商品等。
傳統零售通路大多沿用數十年不變的方式,透過店內的資訊來決定採購和訂價策略。但亞馬遜則是以線上收集到的資訊,制訂決策,在電商大行其道的趨勢下,許多傳統零售商已招架不住。
儘管亞馬遜之意看來不在書,但在這個事業上仍力求突破和改變,其中一個亮點就是每個書店都是完全根據在地需求而決定店內陳設商品。亞馬遜最早於2015年便在大本營西雅圖開設第一家實體書店,距離在網路上賣書已有20年。過去一年來展店速度還加快,除了現有的十多個據點,加州核桃溪、德州奧斯汀和華府也都將準備開店。
亞馬遜書店的所有書籍都以封面「示人」,如此一來能擺放的書較少,但有助提高瀏覽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