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兩年一次、橫跨澳洲南北的太陽能車賽,原本只是學生的研發競賽。但隨著電動車發展,應用在三千公里賽道上的新科技能否搶進市場,開始受到產業界關注。
每隔兩年,澳洲北領地首府達爾文(Darwin),都會吸引上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子團隊,參加號稱全球最嚴峻的「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World Solar Challenge)」。
比賽場地不是在賽車場,而是從達爾文直至南澳大城阿德雷德(Adelaide),縱貫澳洲大陸的斯圖亞特公路(Stuart Highway),沿途要面對暴雨與沙漠氣候的劇烈溫差,在荒郊紮營更是家常便飯,距離長達三○二一公里,要花上四至六天才能完賽。
競速,也考驗續航力 上路「效能」列為評分指標
路上不一定會看見袋鼠,但免不了碰上澳洲特有、總長達五十公尺的巨無霸聯結車,如何應變,也是一大挑戰。這趟長征,每支隊伍都可能因突發狀況而降格到志在參加的「冒險組」,不被計分排名。例如今年「巡航組」十四個隊伍,就有九個隊伍遭到降格。
台灣這次唯一出賽的隊伍,是由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聖約翰科技大學組成的阿波羅車隊,縱使曾在二○一三年拿過第六名,但車才開過南澳庫伯佩地(Coober Pedy),離終點剩不到一千公里,卻因隨行支援的卡車爆胎,維修無門,導致賽車阿波羅八代沒趕上下一個檢查點的規定時間,而被降格。「第一天車況很好,時速還可以開到一一○。」隊長張庭侑懊惱地說。出發前,他們進行過無數次沙盤推演,卻讓一個輪胎壞了大局。
嚴謹的比賽規則,反映出太陽能車實際應用的發展。三十年前的第一場比賽,排名是根據賽車抵達終點的速度,但到了一三年,速度不再是唯一考量。除了競速的「挑戰組」,大會新闢「巡航組」,將太陽能能源使用的效率以及實際上路的潛力,作為評分指標,同時也容許賽車除了以太陽能驅動,也能外接電力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