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容電子董事長廖本林為切入繼電器市場,一口氣購併兩家公司,不料一度拖垮財務。他如何讓連年虧損的子公司轉虧為盈,並帶領團隊拿下歐美高階客戶訂單?
台灣第一、全球第二大程式開關廠商、百容電子董事長廖本林最近心情喜孜孜,因為打從九月起,百容沉寂許久的股價動了起來,十月下旬更來到近兩年新高,短短不到兩個月,漲幅超過四成。
今年第二季,百容的營收達四.四五億元,繳出近兩年來最佳表現;上半年累積營收八.三六億元,每股獲利○.四一元,業績助攻得分來自產品成功切入歐美家電客戶的貢獻,發言人蔡荻宜說,「歐美客戶從短單變長單的效益,讓一八年第一季還會更好。」透露著百容明年能見度值得期待。甚至為了迎接新單到來,百容今年三月斥資六.七億元在台中購入新廠區,計畫年底前增加繼電器及導線架產能。
但產品既沒有搭上最夯的AI、物聯網、電動車等主流題材,甚至貌似傳統的舊科技公司,為什麼股價如此揚眉吐氣?其實,背後有百容十年來顛簸跌宕的轉型之苦,更是當年廖本林咬著牙,忍受虧損、放棄九五%客戶換來的。面對如今的成長,廖本林僅淡淡說出「上天自有安排」的感慨。
百容在程式開關領域擁有台灣第一大、全球第二的江湖地位。十三年前,廖本林不安於舒適圈,看好繼電器可以應用在機械、電子產品、家電裝置等多種領域,百容在原有的磁簧繼電器、固態繼電器、光耦合繼電器基礎上,決定導入機械式繼電器的生產,試圖開拓更大版圖;沒料到,這項決定卻啟動了漫長的轉型之路。
陣痛 子公司業績越多虧越多
○四年,百容決定與巨貿高強科技合併,與巨貿同為機械式繼電器製造商的國興電子,則是主動找上百容。國興創辦人吳志遠當時因個人因素,難以繼續經營公司,得知百容合併巨貿後,立刻親自攜帶公司財報求見廖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