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除了交棒傳承 台積電其實還有更多事可以做

除了交棒傳承 台積電其實還有更多事可以做

2017-10-03 16:05

張忠謀決定交棒了,這個終究要發生的事情,如今答案揭曉,沒有讓大家跌破眼鏡的結果,兩位共同執行長無意外地接下兩大重任,而且也如事先預測的,劉德音顯然更獲張忠謀欣賞,接掌最重要的董事長大位。

很多人現在把重點放在交棒過程,以及兩位接班人要如何讓台積電續創奇蹟。但我這裡想談的是,台積電在成為全世界半導體業龍頭,又完成企業傳承與交棒後,台積電的成功,到底對台灣有什麼意義?

過去社會上對台積電有一些評論,我最受不了的說法就是,多年前提出來的「台積電是扼殺創意的元凶」。台灣社會環境確實扼殺不少創意,重硬輕軟的畸形發展,讓台灣變成一個以硬體代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但這些錯,不用推到台積電身上,當時有人提出這個概念,接下來變成人云亦云,主流媒體與學者跟著附和,接下來,許許多多奇怪的主張與論調就跟著一個個冒出來。

不僅如此,每次有人提到台灣產業發展策略意見時,往往第一個就是不要做代工。但是,代工不是原罪,也有技術含量與層次的不同,企業強不強、有沒有競爭力,根本不在於是做代工還是品牌,當然也不是科技業或傳統產業,重點是有沒有掌握住自己的競爭能耐,聚焦發展,走出獨特的一條路

台灣人經常推崇德國或日本企業,尤其尊敬高度專精的職人與工匠精神,為何換到台灣後,一樣是堅持三十年,把晶圓代工從隱形冠軍做到產業龍頭,將半導體做到精密純熟、無人能及的地步,這樣的台積電,卻變成扼殺創意的元凶?

我同意台灣應該大力發展高毛利、高附加價值的軟體與網路等產業,但不必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如果坐在寶山中卻不知珍惜,讓好企業只能出走,絕對不是台灣之福。不僅只是台積電,台灣也還有很多好企業,都需要大家以更持平的角度去看待。 

不過,我也並非全然對台積電沒有批評或期待,對於台積電提攜台灣本地產業鏈的發展上,我會抱著更大的期許。

尤其是三奈米、七千億元的大投資案,儘管政府把這個視為一大政績,但是大家都很清楚,絕大部分的資本投資,例如機台設備與材料等,其實都是向國外企業採購,僅有很小比例是流向本地的供應鏈。 

很多人講到南韓三星都有諸多批評,尤其是在行賄醜聞後,對其家族與公司治理都很不以為然,但三星做為南韓最大企業,在打造各種產業生態鏈,以及設備零件的自給自足上,確實扮演關鍵角色。

我從來不認為台灣企業應該學三星,但三星重視與培養在地供應鏈的作法,卻是應該借鏡學習之處。在台灣在地產業的合作聯盟上,例如設備、材料等產業,我相信台積電有能力做到,也期待台積電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在客戶結構上,台積電七、八成的客戶在歐美,僅有少部分在亞太及台灣,過去不少台灣IC設計業也覺得,台積電優先支持歐美客戶,這其中當然有競爭力強弱的根本原因,但同樣的,支持在地的IC設計業,我相信也是台積電在成為龍頭後,一個可以花費更多心力耕耘之處。 

台積電從無到有,能夠變到如此巨大,是根植於台灣這片土地,對於提攜台灣產業鏈同步躍升,如今是一種責無旁貸的任務,重要性絕對不低於台積電去做社區服務或急難救助。這一點,我期待台積電有更多的自覺,若張忠謀來不及做,接棒的劉德音與魏哲家,也應該好好做。 

再回到台積電的交棒。明年六月張忠謀退休,這對台積電其實是很正面的一件事,因為換人做做看,尤其是年輕人來做(當然,劉、魏兩人都不年輕了),在台灣企業中已經很稀少,這也給至今仍由第一代創業家控制主導的企業,一個很好的示範,台灣企業若不加速年輕化,挑戰只怕會愈來愈多

此外,做為一位長期觀察台積電的記者來說,我確實很期待能夠再見證「沒有張忠謀的台積電,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而且,接下來還有郭台銘、施崇棠、林百里….,以及更多還在傳承陣痛中的創業家們,他們會如何規畫自己的交棒大計,展現與張忠謀不一樣的創意作法,我真的很想知道。

延伸閱讀
三星晶圓代工的不可能任務
三星晶圓代工的不可能任務

2017-08-03

鴻海能像台積電嗎?
鴻海能像台積電嗎?

2017-07-20

陸企進逼》半導體老將被中芯挖角後  首度告白 蔣尚義:我答應張忠謀  不會傷害台積電
陸企進逼》半導體老將被中芯挖角後 首度告白 蔣尚義:我答應張忠謀 不會傷害台積電

2016-12-29

汰舊換新「節能家電補助」繼續到這天!買冷氣冰箱最高每台省5千元…政院拍板,申請流程一次看
汰舊換新「節能家電補助」繼續到這天!買冷氣冰箱最高每台省5千元…政院拍板,申請流程一次看

2024-08-08

買更多電動車,不只減碳還能救出口?台美能源新合作機會有這些
買更多電動車,不只減碳還能救出口?台美能源新合作機會有這些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