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決定交棒了,這個終究要發生的事情,如今答案揭曉,沒有讓大家跌破眼鏡的結果,兩位共同執行長無意外地接下兩大重任,而且也如事先預測的,劉德音顯然更獲張忠謀欣賞,接掌最重要的董事長大位。
很多人現在把重點放在交棒過程,以及兩位接班人要如何讓台積電續創奇蹟。但我這裡想談的是,台積電在成為全世界半導體業龍頭,又完成企業傳承與交棒後,台積電的成功,到底對台灣有什麼意義?
過去社會上對台積電有一些評論,我最受不了的說法就是,多年前提出來的「台積電是扼殺創意的元凶」。台灣社會環境確實扼殺不少創意,重硬輕軟的畸形發展,讓台灣變成一個以硬體代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但這些錯,不用推到台積電身上,當時有人提出這個概念,接下來變成人云亦云,主流媒體與學者跟著附和,接下來,許許多多奇怪的主張與論調就跟著一個個冒出來。
不僅如此,每次有人提到台灣產業發展策略意見時,往往第一個就是不要做代工。但是,代工不是原罪,也有技術含量與層次的不同,企業強不強、有沒有競爭力,根本不在於是做代工還是品牌,當然也不是科技業或傳統產業,重點是有沒有掌握住自己的競爭能耐,聚焦發展,走出獨特的一條路。
台灣人經常推崇德國或日本企業,尤其尊敬高度專精的職人與工匠精神,為何換到台灣後,一樣是堅持三十年,把晶圓代工從隱形冠軍做到產業龍頭,將半導體做到精密純熟、無人能及的地步,這樣的台積電,卻變成扼殺創意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