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公部門也搞新媒體 《研之有物》讓科學超有哏 中研院在做什麼? 「鄉民」小編全曝光

公部門也搞新媒體  《研之有物》讓科學超有哏 中研院在做什麼? 「鄉民」小編全曝光
中研院《研之有物》團隊力圖打造科普新橋樑,上線一個月就備受矚目。

彭筱婷

科技線上

攝影/唐紹航

1066期

2017-05-25 14:49

編按:玉山金控科技長、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日前因腦出血意外陷入昏迷,經醫師全力搶救仍無法挽回,今(4月13日)日傳出辭世消息。

陳昇瑋任職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期間,曾接受本刊採訪,分享他成立科普平台《研之有物》的過程,以下為報導全文。

中研院的頂尖研究不計其數,但多數艱澀、難懂,讓人覺得「霧裡看花」,四月成立的科普平台《研之有物》試圖揭密,一上線就受好評,幕後團隊是何方神聖?

 

「什麼東西跑得快?就決定觀察你了,病毒!」「謝佳龍團隊在實驗室等了一下午,病毒都沒掉到要觀測的細胞樣本上,比向月老求姻緣還難預測病毒降落細胞表面的時機⋯⋯。」

中央研究院四月甫成立的科普網路媒體《研之有物》,以生動淺白的圖文,介紹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謝佳龍的團隊,如何研發每秒可拍五十萬張影像的超高速光學顯微技術,幫助科學家觀察奈米尺度的活體現象。

 

目的:讓中研院更貼近大眾


中研院是我國最高學術機構,研究人員超過一千名,研究成果不計其數,但他們平常在做什麼研究,不僅產業界不熟悉,一般大眾也不了解。

有鑑於此,去年接任院長的廖俊智,希望讓更多人接觸中研院的學術內容,熟悉網路社群經營的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昇瑋,便毛遂自薦,希望打造一個提供中研院內外交流的平台。

陳昇瑋說,很多研究員其實不清楚坐對面的同事在做什麼,「何況我有時和產業界人士交換名片,說我來自中研院,對方下一句就問『你們工研院最近如何?』」讓他非常無奈,也是他成立《研之有物》的緣起。

據中研院資訊處統計,中研院官網每月平均瀏覽量為二十多萬,《研之有物》上線一個多月,瀏覽量便已破十萬,成績不俗;測量讀者是否確實閱讀內容的關鍵指標「平均網頁停留時間」,更達兩分十六秒。由於報導豐富、網站設計清新,甚至還有政府機關主動接洽,想把網站外包給《研之有物》團隊做。

《研之有物》網站主視覺是分別象徵中研院三大領域: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的三座島,《研之有物》就是其中的橋樑。logo也有特殊意涵(見圖),陳昇瑋解釋,圓弧代表橋樑,三條線則是水面的漣漪,除了象徵三大領域,「漣漪還代表對外擴散的影響力。」目前幕後內容團隊有三人,巧妙與三道漣漪呼應。


三人分工分別為:陳昇瑋擔任計畫主持人,根據專業及人脈,提供報導主題建議。廣告業出身的執行編輯林婷嫻,負責文稿撰寫,把論文研究「轉譯」為好懂的報導。專長設計的張語辰是美術編輯,重責大任是把複雜的研究「圖像化」,並讓研究員卸下「偶像包袱」,拍出好照片。

回憶起加入該團隊的過程,林婷嫻笑說:「我本來想回台中工作,就在PTT(知名網路論壇)job版(工作版)搜尋關鍵字『中』,沒想到誤打誤撞出現中研院的徵才訊息。」原來,陳昇瑋接下主持網站任務後,便到PTT發文徵人。

「在PTT上找到的人,和透過標準管道(中研院網站)找人是不一樣的!」陳昇瑋指出,寫科普報導,需要好奇心、熱情;另一個關鍵,則是「包裝」的能力。


「包裝不是過度美化,而是真實呈現。」林婷嫻補充,「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研之有物》希望真實呈現研究員的喜怒哀樂、黑暗面(研究背後的挫折),「讓大家知道他們是活生生的人。」

 

定位:兼具教育和新聞角色


只是,將艱深科學研究「轉譯」給大眾,過程並不簡單。為確保報導內容正確無誤,每次採訪後,還要向研究人員反覆確認,一篇報導從採訪、撰寫到校對,通常要花上將近一個月時間。

面對各領域「博大精深」的論文,兩名皆非科學專業的編輯,時常在打開資料後傻眼,不知從何下手。

林婷嫻說,有一次採訪研究玉米染色體的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王中茹,看到基因圖時,「整個嚇到,根本看不懂哪裡是哪裡」,她和張語辰只好在寫出初步圖說後,來回向研究員確認才定稿。現在遇到較困難的研究時,或避免耽誤研究員的時間,他們會先向博士後研究人員請益。

中研院的新嘗試,在國外早有不少案例。例如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單是網路社群媒體,就有超過五百個帳戶,每個地區中心也有各自的社群媒體負責人。

科普媒體《PanSci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觀察,台灣研究單位長期欠缺此類編制,《研之有物》同時具備教育和新聞角色,未來若能強化社群經營和不同內容形式,令人期待。

陳昇瑋透露,等網站更上軌道,未來考慮規畫實體活動,例如演講、直播等,甚至安排民眾和研究員面對面「共進晚餐」。

網站命名《研之有物》,出自《周易》的「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網站作為連結學術界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不能只是「言有物」,還要「行有恆」,持續、穩定提供更多好報導,便是外界對中研院這新嘗試的深刻期許。

研之有物

延伸閱讀
AI成功導入的策略與關鍵是什麼? IBM、勤業眾信、中研院分享AI應用訣竅
AI成功導入的策略與關鍵是什麼? IBM、勤業眾信、中研院分享AI應用訣竅

2023-11-22

中研院李羅權院士期許 基礎科學X應用科學X產業發展 三頭並進
中研院李羅權院士期許 基礎科學X應用科學X產業發展 三頭並進

2019-10-17

獨家專訪》接任院長一年  如何帶中研院「扭轉賽局」?廖俊智火力全開找人才 用研究解決社會問題
獨家專訪》接任院長一年 如何帶中研院「扭轉賽局」?廖俊智火力全開找人才 用研究解決社會問題

2017-07-13

公部門也搞新媒體  《研之有物》讓科學超有哏 中研院在做什麼? 「鄉民」小編全曝光
公部門也搞新媒體 《研之有物》讓科學超有哏 中研院在做什麼? 「鄉民」小編全曝光

2017-05-25

廖俊智有科學家的敏銳、王建民的耐挫力 在遴選風暴中出線的中研院新科院長
廖俊智有科學家的敏銳、王建民的耐挫力 在遴選風暴中出線的中研院新科院長

2016-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