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奕瑾有著一張極具辨識度的娃娃臉,方形的黑框眼鏡鑲在一頭灰白短髮下,髮型卻整理成豎立、方圓的刺蝟頭!搭上他又圓又亮的眼睛,整個人充滿慧黠與活力。
「AI」是這位PTT創世神回歸的關鍵字,這兩個英文字母縮寫,也是全球科技大國、企業到個人,爭相投入的關鍵場域。
貢獻PTT當社會公器 反映民意,鼓勵言論自由
杜奕瑾透露,多年來,他幾度想回台灣貢獻,「卻想不出在台灣能做什麼」,顯然,這次他找到了。
一九九五年,十九歲就讀台大資工系時,杜奕瑾在宿舍以一台四八六個人電腦、Linux及開放原始碼軟體,架設了BBS站「PTT」。二十多年過去的今天,PTT總註冊人次逾千萬(含網頁),Telnet連線人數超過二百萬人,穩居台灣電子布告欄霸主。
- Telnet:BBS使用的一種通訊協定。
截至五月,最高Telnet同時上線人數仍可達十四.七萬人次(不計網頁或PTT相關內容網頁)。無數議題曾在PTT上燃起星火、繼而燎原。
直到現在,PTT仍是反映台灣民意的重要平台。相較馬克‧祖克柏創辦臉書後,為個人帶來驚人財富,臉書亦成為全球科技發展指標。杜奕瑾對成功的定義卻有所不同,他說,「以收入而言,我肯定不是我這一屆最有錢的人。」但他堅守網路開放精神,視PTT為眾人公器,相較於將PTT公司化,募資上市、獲致財富,他認為,能夠開先河做大家沒做過的事,並得到認同,「這部分我很幸福。」
成立AI實驗室 吸引、培養台灣軟體人才
當被問及為何回台灣做AI?杜奕瑾道出自己的觀察,他說,並非每個人都想出國工作,是因為台灣低薪環境,科技業取消配股福利,卻又因循著硬體代工思惟。但現在全球市值前五大企業都已是軟體公司,又祭出高薪與福利,台灣年輕人才在沒有選擇下,出走海外。
「但只要有好的選擇讓大家考慮,我相信人才會願意留在台灣。」杜奕瑾舉例,自從宣布在台設立AI實驗室,他一周內就收到一百多封履歷,這些履歷不限於台灣,有三成是正在國外工作的台灣人。
「台灣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有經營者願意培養軟體人才,給予合理福利,鼓勵他們回來、或讓人才願意留下來。」
回歸自身經驗,杜奕瑾透露,「人生一直都在選擇,而我的選擇比較特別。我選擇事情的最大特色,是選自己喜歡、有興趣的!做三天三夜都不會累,因為覺得很好玩!」
杜奕瑾做選擇時都傾聽內心的聲音,不受外力干擾,他說自己一路走來,做很多事情都和世俗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像是高中畢業,分數可以念醫科,家人與老師都說當醫師很好,他卻去念了理工科,為此,補習班老師還說:「你怎麼這麼笨!」讀大學架BBS站時,當年老師曾給他的評語是:「那是個什麼東西?」
他又舉例,由於PTT可以丟水球(傳訊息),當年他們曾想讓訊息可以跨平台在手機、電腦上互傳,但當成品做好,他拿去給當時的產業大老看時,沒人看出這類產品有價值。「結果現在中國市值最大的公司是哪一家?是騰訊!他們當年還沒做出即時通訊,但我們已經想到了。」
這些反面的評價往往澆熄創業的火苗。杜奕瑾因此鼓勵有意創業的年輕人,要忍得住批評,「當你有創新的想法時,開始的二至三年內,要得到人們認同並不容易,會有非常多產業內的成功人士告訴你不要做。此時,你若是相信自己,那就好好研究,非常堅持去推出它。只要過了一個關卡,那個東西就會發光發亮。」
催生微軟智能助理 積極主導AI新戰略
當年與「即時通訊」創業夢擦肩而過,杜奕瑾憑藉架設PTT、擅長處理龐大流量與數據,且會撰寫程式的專業,成功進入美國聯邦政府衛生研究院(NIH),從事基因序列與癌症自動化檢測研究。
但他內心依然對科技業念念不忘。二○○六年他轉換跑道、進入微軟,一待就超過十年。杜奕瑾在微軟負責協助開發搜尋引擎Bing,一二年更在微軟AI部門成立Cortana團隊,催生、架構出第一代微軟智能助理,讓微軟在AI發展上建立重要里程碑。
去年杜奕瑾在微軟Build大會上,代表微軟發表Cortana AI戰略,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確立要將AI列為跨部門戰略,國際媒體也視之為微軟下一個作業系統;雲端與AI的結合,更將微軟股價推上歷史高點。
而谷歌、臉書也積極加入戰局,谷歌隨後發表Allo,臉書推出Messenger Bot;臉書執行長祖克柏更不時公開討論自己研發的人工智慧助理Jarvis進度。杜奕瑾說:「你要主導未來,就要主導人工智慧!」
由下往上經營醞釀 打造開放創新的AI場域
只是,當全世界都在談論AI,「唯獨台灣沒有聲音!」杜奕瑾感嘆:「AI就像九○年代剛有網路一樣,是許多事物重新定義的關鍵時刻。」
杜奕瑾認為台灣有很好的機會、強大的人才,卻不自知。「我最近收到的履歷,無論做事態度、履歷或面試的品質,都不輸中、美微軟總部招聘的人。台灣有高品質的教育研究,我在美國微軟研究院時,也常看到台大林智仁教授的論文被引用。所以我更要趁這個機會來台灣做,別人不做,正是藍海。」
杜奕瑾認為台灣有人才足以發展AI,而AI要成功必須符合三個條件:資料、算法(模型),及真實的使用者體驗。「所以我經營這個實驗室的方法,它的想法、醞釀過程是『由下往上』,有點像當年創立PTT,大家使用時會透過體驗、給予意見,再結合專門領域,一起參與改變。」
杜奕瑾說,鄉民精神就是一種創業家精神:一群人活在當下、感受到不滿,就針對問題尋找解決方案,這樣的態度非常具有軟體創意思惟。未來,AI實驗室的產品也秉持這樣精神,「革新點可能是演算法、也可能是平台,但一定會是一個開放、創新的場域,每個人都能使用。」
「硬體是人的四肢,軟體卻是人的大腦、靈魂。」杜奕瑾說,台灣發展硬體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大腦和靈魂上卻還有路要走。
如今,杜奕瑾不只想做機器人的靈魂(AI),更要像當年成立PTT或開發微軟Cortana一樣,即將在AI未來樣態還未問世之前,搶先定義未來。
台灣不是不能做 AI,而是要有經營者願意培養軟體人才,給予合理福利,鼓勵他們回來,或讓人才不再出走。(攝影/陳弘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