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台灣若能將資料與科技民主化,讓多元意見得以交流,並設法凝聚共識,不論是產業巨人或新創公司,都將能創造更在地化,或更全球化的產品與服務。
美國經濟學家凱因斯在八十多年前提出「科技性失業」理論,描述由於科技促成經濟結構改變,導致創造新工作機會的速度,跟不上既有工作被機器取代的速度之現象,而這正是現況的寫照。
美國歐巴馬政府提出的對策是:善用資料,鼓勵創新,發展「全包式成長」(inclusive growth)。全包式成長強調社會公平,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必須注意貧富差距,讓人人有機會翻身,避免贏者全拿的資本主義弊端。
從歐巴馬當年一上任就提出的開放資料(Open Data)政策,到今年的機會計畫(Opportunity Project)、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與人工智慧 (AI Now),都在落實全包式成長的國家願景。賦權於民,將資料與科技民主化,鼓勵政府與民間協作,並透過聰明的方式,讓多元意見得以交流討論,並設法凝聚社會共識。
善於資料煉金的美國企業,不論是產業巨人或新創公司,都因為這個政策願景,而獲得龐大的發展助力,取得高價值政府資料,結合本身的商業資料,嘗試各種更在地化,或更全球化的產品與服務創新。
面對這種海嘯式的改變,政府與企業的決策者除了提出應急方案,也該同時幫組織「調理體質」。在人才、科技與資料三方面提升準備成熟度,奠定開放創新的基礎。
在執行面,我會推薦三種簡單有效的策略工具:一、運用系統思考,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問題,避免頭痛醫頭,甚至落入頭痛醫腳的窘境;二、運用資料思考,可以更具體地盤點現況,建立可操作的管理績效衡量指標;三、促進跨域合作,不論是組織內各部門,或是與外部利害關係人建立夥伴關係,將有助於資訊多元化與透明化,確認共同努力目標,創造多贏局面。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個人如此,組織亦然!
(本專欄由詹益鑑、鄭博仁、客座作家群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