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橫掃大獎》正修科大機器人團隊 這群大學生做的機器人 讓郭台銘喊讚

橫掃大獎》正修科大機器人團隊 這群大學生做的機器人  讓郭台銘喊讚

燕珍宜

教育

Shutterstock、攝影/吳東岳

1036期

2016-10-27 16:33

產學合作可以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正修科技大學與鴻海透過共同研發「救災機器人」,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驚為天人地喊道:「這就是多年來我想要做的!」

位於高雄澄清湖畔的正修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正修科大),對於培養學生「即戰力」,所投注於產學合作的心血,堪稱各校之冠。從學校到職場的最後一哩路,正修科大不只幫忙鋪路,還打造墊腳石,讓學生從入學第一天就與產業連結,替企業培育創新人才。

甫獲得今年「技職之光」榮譽的電子工程研究所二年級同學卓凱翊,是國際各大發明展的常勝軍,征戰美國、德國、日本、中國、馬來西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卓凱翊和正修科大團隊一同研發的「管道挖掘與清潔機器人」,才剛奪下台北國際發明展「鉑金獎」。

回憶起當初一頭栽入機器人的世界,竟然是大二暑假時,因為受不了在家裡被媽媽叨念,卓凱翊只好跑到學校閒晃,無意間闖入機器人實驗室,讓他覺得很新奇;同年,他跟隨老師、學長到日本參加比賽,更讓他眼界大開。

 

最會奪金實驗室 世界各地參戰,共贏得52金

 

在電子工程系教授張法憲的帶領下,正修科大的「機器人團隊」,將軍用機器人轉型變成消防機器人、汙水道檢測機器人等,專門處理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的危險、骯髒、辛苦的「3K」工作。這個機器人實驗室,這幾年所開發出來大大小小的機器人,陸續征戰國際各大發明展,總計贏得紐倫堡等發明獎五十二金、十一銀、九銅的驚人成績。

這個最會奪金的實驗室,也獲得鴻海精密的賞識,挹注三千萬元經費,進行產學合作,共同參加鴻海的「機器人戰略」計畫。全程參與的卓凱翊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時候快過年了,時間很趕,只有兩個月的開發時間,為了趕進度,晚上常常睡在實驗室裡。」


「這就是多年來我想要做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看到「救災機器人」驚為天人地表示,最後正修科大師生研發的機器人,在鴻海機器人大賽中,奪下最佳人氣獎。鴻海集團也預約學生們畢業即前往鴻海工作,讓卓凱翊和團隊成員,一點都不擔心未來的就業問題。

從大二開始,就參與實驗室各式各樣的產學合作,讓卓凱翊的技術與研發能量快速成長,並於今年榮獲技職之光的肯定。透過實務專案,不僅打造學生的「即戰力」,更可以開發無可限量的「創造力」!


「千人業師」計畫 聘業師任課,分享經驗與傳承


正修科大積極拓展各種具創造能量的產學合作,每年產學合作金額高達三億元以上,並連續多年榮獲教育部產學績效評量「爭取企業機構產學經費與效率」頂尖、頂標學校第一名,更十一度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產學合作績優獎」,名列全國私立大專校院第一。

為了打造學生的「即戰力」,正修科大並首創「千人業師」計畫,每學期由課程老師,聘請一位業師到課堂任課。藉由已有成就的業界人士,透過經驗分享與傳承,不僅讓學生受惠,也讓業界更進一步了解學校。實施三年來,已累積高達兩千位業師,學生可透過網路隨時觀看授課影片,自我學習。

「我們學校有不少學生來自弱勢家庭,為協助他們求學與就業,對於產學合作的需求,比其他學校更迫切。」正修科大校長龔瑞璋坦言。

為了幫助學生提早認識職場,學校的輔導角色很重要。「學生剛開始實習時,作息調整不過來,我們的老師甚至會幫忙morning call,提醒學生上班不要遲到。」龔瑞璋笑著表示。

正修科大在產學訓練方面,近三年開辦七百多班,合計一千多名學生,高居全台各校之冠,平均錄用率高達九二%,成功與職場無縫接軌,堪稱典範。


卓凱翊(右)大二就加入正修科大「機器人團隊」,與鴻海共同研發救災機器人(圖)獲得最佳人氣獎,產學合作的磨練,讓他成為技職之光。(攝影/吳東岳)


卓凱翊
出生:1992年
學歷:正修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在學中)
成績:24項國際發明獎、技職之光

延伸閱讀

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產學大聯盟 產學大聯盟成果豐碩 研發量能推升競爭力
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產學大聯盟 產學大聯盟成果豐碩 研發量能推升競爭力

2018-12-24

小國也能打大聯盟 科技部長陳良基:用產學合作打群架
小國也能打大聯盟 科技部長陳良基:用產學合作打群架

2018-10-31

接行政職教授不准兼職  陳舊法規應鬆綁 一個恐龍禁令  害台灣產學合作卡卡
接行政職教授不准兼職 陳舊法規應鬆綁 一個恐龍禁令 害台灣產學合作卡卡

2017-01-19

教育對策》近兩年才起步  落後國外一大截  人才培育供不應求  得靠產學合作補缺口
教育對策》近兩年才起步 落後國外一大截 人才培育供不應求 得靠產學合作補缺口

2015-09-17

產學合作新思考
產學合作新思考

2008-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