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寶可夢GO」暴紅,為127歲的任天堂,注入新的生命力,它帶給全世界什麼啟示?對於台灣科技業,機會又在哪裡?
自七月六日「精靈寶可夢GO」(以下稱寶可夢)遊戲首發以來,短短九個交易日,任天堂股價飆漲一二○%,市值翻升至四.五兆日圓,超過「魔獸世界」開發商暴雪以及創造「模擬市民」的藝電,成為全球遊戲界的市值一哥;此外,也超越了曾用PS遊戲機痛宰任天堂的索尼。
一八八九年成立的任天堂已經一二七歲了;但是今天,這家百年企業卻像有了全新的生命力。股價與市值,是這股生命力的展示櫥窗,蘊含其中的,則是顛覆任天堂百年來成功經驗的全新方程式。
這套方程式,尤其值得受困於硬體產品微利化的台灣科技業重視,因為這是任天堂史上第一次,不靠硬體、只用軟體,就讓股價驟然翻身。
任天堂成立之初,只是一家「做紙牌」的公司,進入二十世紀後一度嘗試多角化經營;一九六九年鎖定遊戲產業後,先是靠著內建六款遊戲的Color TV Game 6遊戲機,站穩家用電子遊戲市場,至一九八三年,更靠著在台灣俗稱「紅白機」的「FC遊戲機」,制霸業界。
靠硬體翻身的年代回不去了
接下來,無論是Game Boy、超級任天堂、任天堂64,乃至於二○○○年後陸續開發的NDS、Wii等,每每推出新款遊戲機硬體,幾乎都能為公司營運績效與股價注入超強類固醇。直到○八年,這套模式不再靈光。
這一年,蘋果與谷歌分別設立App Store與Google Play平台,迅速推動這個世界進入手機遊戲新時代,對任天堂來說,則宛如天堂與地獄的分水嶺。
公司在二○一一年推出標榜「裸視3D」功能的掌上遊戲機「N3DS」,卻被迫在半年之內大幅降價;當年度,任天堂還出現上市以來首度虧損,加上一二年推出的WiiU同樣慘遭滑鐵盧,硬體失靈已成定局,逆轉勝的解答,在軟體。
內容為王 好IP才是重點
以這次讓任天堂創造驚人逆襲的「寶可夢」遊戲來說,專家普遍表示,雖然成功關鍵包括三項,極具親和力的智慧財產(IP)、虛實交錯的擴增實境技術(AR)、以及社群行銷感染力,但最重要的,就是「選對IP」。
「這樣的擴增實境技術並非首例。」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指出,「很多商場、遊戲或百貨公司都運用了類似技術,但任天堂成功將其發揚光大,這代表無論是擴增實境或虛擬實境(VR),最重要的,其實都是內容。」
關於這個論點,拓墣產業研究所穿戴裝置分析師蔡卓卲說得更是直接:「它是用很強的IP,『順便』帶動擴增實境成為焦點,進一步再幫助行動裝置打開擴增實境的大門。」
遊戲暴紅的另一啟示,是擴增實境的市場空間,或許會比虛擬實境更加樂觀。至少,開發「寶可夢」遊戲的Niantic創辦人漢克(John Hanke)就是看準這一點,才決定聚焦於擴增實境的遊戲開發。
AR比VR更具想像空間
「你可以從『寶可夢』觀察到這點。」漢克解釋,相較於虛擬實境讓人受困於虛擬世界,擴增實境的「現實連結」特性,顯然具有更寬廣的商業想像空間,因此也能延伸出更多元的現實行為,並且轉換為實際商機。
「擴增實境帶動了軟體業的旋風。」蔡卓卲再次提醒,看待擴增實境所引爆的商機,必須以軟體業為主,至於硬體廠商,恐怕商機有限:「如今一般消費者的行動裝置性能都可以跑(擴增實境),所以,這股風潮不會對硬體廠商帶來特殊商機。」
詹文男則認為,若以整體產業鏈觀察,這也是台灣「軟硬整合」的關鍵時刻,「台灣不少新創軟體公司的能力其實不錯,應該更積極地給予資源、交流媒合。」
轉換思惟,從內容、軟體領域闖出新的生命力,這,或許才是台灣科技業最該從「寶可夢」身上學到的一堂課。
手機遊戲趨勢讓任天堂近年營運一路走低,憑著寶可夢,終於出現向上契機。(圖/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