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的下一件大事是物聯網;而對金融業來說,則是FinTech(金融科技)。這波席捲全球金融市場多時的大浪如今也來到台灣,在金管會連續出招下,台灣能不能孵出FinTech小金雞?
金融科技(FinTech, Financial Technology)的風,終於吹進台灣了。
九月二十四日,金管會金融科技辦公室正式揭碑啟用。此前不久,金管會才宣布開放金融業投資FinTech公司持股上限可達百分之百,而接下來,金管會還計畫為FinTech設立十億元基金和育成中心。半年內,端出一道道大菜,不難感受到背後的急迫感。
FinTech是過去一年國際上最熱門的詞彙之一,但對多數台灣人來說,無疑還是個新名詞。事實上,大家對FinTech的服務應該不陌生,如轉帳服務PayPal或支付寶,都是FinTech。
簡單來說,FinTech就是利用科技提供更低成本、高效率、高價值的金融服務。除了較常見的支付,還有P2P(個人對個人)借貸、電子錢包等。
而相對於科技發展腳步緩慢的金融業,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認為,不受傳統金融框架束縛的科技業,更能海闊天空地想出新模式。
科技業創新 搶食
隨著網路日益普及、速度更快,進而發展至行動化、雲端化、智慧化,到如今萬物皆聯網,FinTech就像是從一個熱帶低氣壓,一步步發展成超級強颱。高盛預期Fintech的市場規模將上看四.七兆美元。
而去年在美國上市的P2P借貸平台Lending Club,就是FinTech瘋狂成長的指標性個案。藉由網路平台及大數據信用評分系統,Lending Club提供借款者和貸款者一個可以直接媒合的新管道。
從二○○七年成立,至一五年第一季為止,Lending Club累積貸款金額達九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六九億元),而這個規模在一四年六月時,才不過五十億美元。
為什麼小小科技公司能從金融巨獸嘴裡分得一杯羹?其實Lending Club找到的是一塊銀行吃不下的肉,也就是為數眾多,但貸款金額較小、需求較急、風險也較高的一群人。如同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所說:「FinTech比的是數據能力。」勝負差距可能就在千分之一的利率,特別是對於必須先擁有一大筆資金池,才能進行放貸的銀行,先天就處於不利的競爭條件。
不僅如此,國際商業智慧分析公司SAS台灣副總經理高芬蒂也指出:「過去都是銀行說了算,但現在網路平台讓借貸雙方的資訊變得透明。」不難想像,為什麼這樣的服務很難從銀行內部發展出來。
也無怪乎美國第一大銀行JPMorgan Chase董事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會向投資人發出警告:「矽谷來了!」而且不只是矽谷,FinTech更早已在英國、中國、香港等地百花齊放。面對這場革命,與其築起高牆抵擋,更多金融業者決定敞開大門,和FinTech合作。
有金融業者如花旗,自詡為「有銀行執照的科技業者」,也開始學習科技業舉辦「黑客松(Hackathon)」,一面尋找金融創新解決方案,一面培育FinTech人才。或有業者藉由投資與FinTech結盟,目的不只是學習如何應用新技術,也透過投資,讓銀行本身無法經營的業務,以另一種管道將錢收進口袋。
腳步太慢 外敵兵臨城下
國際管理顧問公司Accenture的報告指出,單單在一四年,全球對金融科技的投資總額就達到一二二億美元。回頭看台灣,資策會數據科技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林蔚君急切呼籲:「台灣要快,因為人家已經走到很前面了。」甚至,國外FinTech公司,如獲得高盛投資的理財網站CompareAsiaGroup與資金營運平台C2FO,都已來台灣敲門。
在強大的威脅感及金管會強力推動下,國內金融機構也動了起來。凱基銀行數位金融處副總經理歐久菁就表示,他們已鎖定支付技術、數據分析、P2P借貸平台和整合投資及財務技術平台這四大領域為首要投資標的。永豐金控營運長江威娜也說:「FinTech會有一定的角色。」永豐金不排除任何可能。
實際上,台灣也開始有FinTech公司萌芽,如老牌第三方支付業者紅陽科技開發出整合導購功能的行動聲波支付;還有以推播互動式安全認證機制入選一四年FinTech金融技術創新實驗室計畫的蓋特資訊,今年至目前為止已拿下七家銀行合約。而原本就在網路標會與保險有所著墨的喬美國際,預計年底推出P2P借貸平台,都可能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新星。
不過,就像阿碼科技創辦人黃耀文所說:「FinTech要有競爭力,法律系統必須要很靈活。」王可言也認為,「台灣還沒有一個給新創公司創辦人放心去衝的法規環境。」
但他並不悲觀:「我們加速還是有希望。因為科技通常是跳躍式的,也有可能創造一個新模式,讓台灣在全世界金融科技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