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迪勒強颱過境,風狂雨驟災情慘重,事實上,台灣科技業也正面臨一場冰風暴襲擊,情況嚴峻,是金融海嘯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8月5日晚間,一則僅有112個字的訊息,在法人、媒體圈快速蔓延。「今夜最新資訊」指出,股王大立光的投資人關係(IR)人員主動通知媒體,對第3季營運展望轉趨保守;儘管7月大立光單月業績亮眼,創下52.5億元營收、較去年同期還成長近5成,儘管大立光後來回應並未主動向媒體說明營收數據,但是大立光還是因空襲不支倒地、以重挫300元跌停收盤。
大空頭來了? 電子股溜滑梯
無獨有偶,8月10日,市場傳出台股龍頭台積電的蘋果訂單疑似鬆動的耳語,也嚴重衝擊台積電股價,一度大跌5.6%,促使台積電罕見地在交易時段發布重大訊息。台積電發言人孫又文坦言,以重大訊息澄清市場傳言,類似狀況並不常見,但她再次強調,台積電16奈米量產順利,一切正常。
豈止聯發科、大立光、台積電,不少電子股都在低鳴悲歌,IC設計業除了聯發科,聯詠、瑞昱早已中箭落馬,股價跌幅超過35%、43%;光電產業的指標晶電、F-TPK跌幅也高達55%、42%;更遑論面板產業、電腦周邊產業的領頭主力公司,股價也都兵敗如山倒。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然而今年以來,電子類股走勢像是在溜滑梯,迄今已經下跌了16.1%(從今年高點下來跌幅則達25.44%),遠超過大盤的跌幅10.25%(從今年高點下跌幅度則達17.42%);反映在市值的縮減則更明顯,整體電子股已足足蒸發掉1.4兆元的市值。
這種情勢,連大戶都措手不及。一位手上部位以億計的大戶就說,今年這一波殺法的慘重程度:「可能甚至比這40年來任何一次大空頭還厲害。」
金融海嘯期間,電子類股指數自高點至最低點,經過11個月,大跌超過5成;反觀這波電子股跌勢,從高點至今,還不到6個月,跌幅最深已達21%,下殺力道絲毫不遜於金融海嘯。
當時,台股跌到3955點才止跌,這一回,台積電、大立光等高價股仍撐在歷史高點,占大盤權重逾半的電子類指數已經明顯走空,後市如果繼續下探,台股後市似乎很難樂觀得起來。
台經院所發布的景氣預測黯淡,點出全球智慧手持裝置需求趨緩,半導體及電子供應鏈都將進行庫存調整,第2季表現將不如第1季,整體電子業的景氣是低迷的「黃藍燈」。台積電7月16日法說會的內容,也應驗了這個說法,包括: 2度下修半導體產值成長率由4%降至3%,晶圓代工產值成長率也從10%下修至6%,而台積電的股價也開始反映,8月10日最低跌至125.5元。
即使如此,其實匯率已悄悄提供一臂之力。台幣在7月已經貶值6.12角,8月11日台幣緊接著人民幣貶值,對美元匯率向1比32叩關。對以外銷為主的台灣電子業而言,未來的第3、第4季財報預料將受惠。
紅色品牌、紅色供應鏈雙面夾殺
但即使外匯悄悄貶值助攻,市場依然樂觀不起來。這一波電子股的重挫,不單純只是來自需求不振,其實還有來自中國的兩大「紅色」衝擊,意即紅色品牌、紅色供應鏈的大浪來襲。
2015年的今日,中國的科技品牌已經在全世界占有舉足輕重地位,包括全球前10大手機品牌中已有5個來自中國,前10大電視業者中也有半數是中國品牌,至於電腦品牌中的聯想也居第1位,而且市占率比台灣的宏碁及華碩加起來還大。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今年股東會上表示,台灣市場盤子太小,很多企業本益比低,反觀中國雖然技術不好,管理不到位,國際化程度不夠,但它們擁有的高本益比可以到全世界收購。高本益比市場當然有利於企業進行收購,這也是台灣科技業的弱勢所在。
台股「太便宜」 電子股被購併?
台灣科技業都各自在找各自的出路,若看郭台銘從印度傳回的大舉投資計畫;廣達的林百里很早就宣示發展雲端。將來台灣不要再只是賣零組件、賣裝置,而是整體解決方案。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也認為,台灣還很有機會,「如果以行動為主,台灣空間會受限,IOT(物聯網)給台灣很大的機會。」
當全世界也都還在摸索下一個科技新世界,台灣廠商不要悶著頭關門自己做,只要能擁抱創新、開放合作的大門,未來科技的美麗新世界,一定會有台灣科技業的一席之地。
科技業大老闆如何看待此次風暴?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台灣有邊緣化危機,很多企業本益比低,
反觀中國雖然技術不好、管理不到位、國際化程度不夠,
但擁有的高本益比可以到全世界收購。
台灣要好,股票市場就必須要好,
有更多資金投入,用更高本益比進行收購。
中磊總經理王煒:
沒有什麼紅色供應鏈的問題,
要打世界盃,就必定在中國市場打,
假如拒絕去打中國市場,就不要打世界盃,
中國是國際市場的重要環節,不能規避,要有準備。
聯發科、小米前財務長喻銘鐸:
過去,我們限制很多產業去中國,
結果中國等不到台灣去投資,乾脆自己投資,
中國的供應鏈崛起已是事實,
台灣要想的是如何讓目前擁有的資源做更充分的運用。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
這個產業的生態是被改變的,你無法拒絕他,只有去接受它。
物聯網有很多機會,台灣的聲譽是很好的,這是台灣的優勢,
我們有很多設計能力,豐富的製造經驗,對我們是有利的。
這個看起來比較遠,但是是對的方向。
億光董事長葉寅夫:
LED景氣差,過去也發生過,
但我們還是活著,沒什麼好怕的。
現在全世界都處在紅色供應鏈之中,因應之道,
走工業4.0把人的成本、設備的成本持續地降低,開發高階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