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在工廠內搬重物、協助你在賣場找商品,還能照顧年邁的長者,看似遙不可及的機器人時代,真的來了!
為了搶攻高達二十六億美元的「網路星期一」商機,亞馬遜從兩年前開始就砸下七.七五億美元,購入一萬五千個Kiva機器人,它的造型如同一只裝著輪子的寵物箱,但它能負重七百二十磅,舉起成堆的商品,快速運送至工作站,省去員工在倉庫行走尋找貨品的大量時間。
亞馬遜全球營運及顧客服務資深副總裁克拉克(Dave Clark)指出,光是Kiva機器人的協助,讓整體出貨流程的處理時間從逾一小時,降低至十三分鐘。換算加州物流中心的營運成本,就減少了二○%,效率相當驚人!
美、日先行!機器人當店員,找不到東西就問它
沒錯,機器人已經走出實驗室,進入我們的生活。像日本雀巢公司就向日本軟銀(SoftBank)採購最新的機器人Pepper,讓它在雀巢的店面擔任咖啡機銷售員,如果你有任何問題,直接問它就對了。
無獨有偶,美國五金商品賣場勞氏公司(Lowe’s Companies)也引進機器人店員OSHBot,如果找不到商品,只要問問OSHBot,或把產品拿給它掃描,它就能帶你在商場裡找到你要的東西。
這股機器人的熱潮,其實是從一四年延燒至一五年,終端需求市場的擴大,範圍從工業用機器人到商用機器人,都有明顯的增長。像是工業用機器人,在一三年的市場規模就達到十六.二萬台。
工廠生產線的大量採用,成為中國勞工成本高漲及生產效率不足的解決之道。尤其,當德國提出工業四.○概念,及美國總統歐巴馬喊出製造業移回美國的「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口號,都是把機器人與生產自動化視為製造業文藝復興的重大環節。
就拿特殊應用的太陽能板清洗機器人為例,近年全球太陽能發電廠如雨後春筍地冒出,由於多數太陽能廠都蓋在水源不足的地方,塵土覆蓋嚴重影響太陽能板發電效率,因此定期維護清潔的太陽能板清洗機器人,就因應而生。
以色列機器人廠Ecoppia就為此開發出不用水也能清潔太陽能板的機器人,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炸子雞。
▲美國勞氏賣場設置機器人,可以告訴消費者何處可找到想要買的產品。(圖/勞氏公司提供)
中國後至!照護型機器人取代人力,照顧長者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商用機器人的接受度也逐漸提升,像是掃地型機器人就在全球熱賣,銷售超過三百萬台,年成長率超過三○%,更別提全球人口高齡化,照護型機器人的需求也開始受到重視,例如全球機器人最大市場的中國,為了照顧多達八千萬的殘障人士,與兩億人口的六十歲以上老人,就著手準備各種特殊應用的商用機器人。
投身機器人產業超過二十年的消費用機器人大廠iRobot執行長科林.安格爾(Colin Angle)就直言,研發機器人的目的,就是希望由機器人來做人類不想做的工作,還有人類不能做的工作。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福島核電廠發生災變,嚴重的輻射讓人類無法進入,就是靠iRobot的機器人前進電廠,將核電廠的最新情形以視訊方式傳出來,提供給東京電力公司。
一四年四月韓國發生「世越號」船難,超過三百人死亡,在搜救困難下,韓國就派出自行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潛水尋找遇難者。在在都凸顯了救災機器人的重要性,也讓日本、韓國、中國相繼投入大筆資源做研發。
國內機器人開發權威、台大電機系教授羅仁權說,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從西歐、美、日到亞洲各大強國,都列為國家重點投入的領域,可惜的是,台灣以前雖然認真投入機器人開發,卻因關鍵零件、關節型機器人滯銷等瓶頸而停滯下來,未來台灣要急起直追,才不至於被潮流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