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機器人來了,你能想像,有一天,你的同事是機器人,就連幫你看病的醫師,也是機器人!隨著科技大躍進,具有人工智慧的服務型機器人愈來愈聰明,已逐漸威脅白領工作者,未來趨勢大師傅瑞甚至預言,2030年之前,將有20億個工作機會消失,你該如何因應?
「看到龍潭收費站上的指示招牌都被拆下來,眼淚忍不住掉下來,覺得這樣『好殘忍』。」2013年12月30日零時開始,高速公路全面實施電子收費後,前國道收費員廖春金看著一輛輛車駛過空無一人的收費站,面對解體的工作崗位,想到未來人生不知何去何從,讓她不禁悲從中來。20年前,這份待遇幾乎和公務員一樣,相當於鐵飯碗的工作,是她人生夢想的起點,覺得可以在這裡做一輩子。
不料,06年,她發現自己的工作地盤上,來了一個「不成人形」的同事在隔壁車道提供服務,這個所謂的「不成人形」的同事,其實就是電子收費系統。
在去年驚覺原來「收費員」即將成為歷史名詞前,她花了4年進修拿到了大學文憑,「可是現在大學畢業生滿街都是,又比我年輕很多,以後我要怎麼辦?」
失業後,廖春金寄了6次履歷並面試4次,好不容易找到了新工作,目前在遠通電收帳務暨清分清算部擔任助理專員。對比其他收費員,有人走上國道抗爭,廖春金選擇在職場上重新出發,平日犧牲睡眠時間了解不熟悉的工作內容,還利用假日上課充實自己,努力熬過這段轉換期。
廖春金的工作被電子系統取代了,這只是科技發展衝擊個人工作的眾多案例之一,場景轉換到機場。
許多人都有搭飛機的經驗,但是在機場櫃枱辦理報到手續時,為了節省時間,越來越多人不找地勤人員,而是利用自動報到機辦手續。可以想見未來,一部部冰冷的機器將逐漸取代深情的「大仁哥」。
事實上,機器人早就來了,不同於工廠作業線上的機器人,它是「白領機器人」,將取代白領工作者的工作。由於電子、網路、加上白領機器人大量運用,將掀起你我無法想像的未來工作樣貌,這是企業或個人都不能忽視的重要趨勢。
新預測!服務型機器人崛起
哪些工作會消失?英國牛津大學學者佛瑞(Carl Benedikt Frey)和奧斯本尼(Michael A. Osborne)在去年發表的《工作的未來:哪些工作容易電腦化?》
報告指出,被取代機率最高的是「電話訪問員」,第二名是「會計與審計員」,第三名則是「零售推銷員」
在美國已經有一些內科醫師的工作被取代,開設在購物中心的「一分鐘診所」(MinuteClinic),建構了完善的電子病歷資料系統,駐診護士檢測之後,搭配病人陳述的病史和病情,多半就能依需求開處方箋,不須假醫師之手。
外科醫師精巧的手,應該無可取代吧?那麼你應該去醫院走一趟。手術房內,病人躺在手術台上,但開刀的醫師不是站在病人旁邊,而是坐在控制台前,他們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透過高解析度和放大十倍的影像動手術。不需要長時間、也不必擔心手抖的醫師說:「簡直像一個『縮小的我』進入病患的身體內在動手術一樣。」目前每年採用達文西手術的案例已超過二十萬。
機器人的衝擊擴散到白領後,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奧托(David Autor)指出,「雇用將出現兩極化」,也就是最後將只剩下高端和低階的工作者可以生存,高收入的一端以創新取勝,另一端則是靠體力賺取微薄薪資,廣大的中階工作者最容易被取代。
新生態!要生存就要當「女王蜂」
如果以蜜蜂的生態來比喻,在一個蜂巢中,女王蜂只有一隻,另有五百到一千隻雄蜂,以及上萬隻的工蜂;亦即未來會只剩下最高階的女王蜂及低階的工蜂,中階工作者若要生存下去,當上雄蜂還不夠,終極目標必須是成為無可取代的女王蜂。
新思惟!智慧勞動力才是王道
眼見白領機器人也來分食就業市場大餅,每位勞工都在思考「什麼人不會被機器取代?」不過,寶成國際集團策略投資部副總經理李韶午提出不同的角度思考:「機器可以取代哪些人?」他認為,只要不是機械式的動作,所有員工的自主邏輯思考及判斷決策能力都是機器無法取代的,企業需要很多的「智慧勞動力」來提升其生產、管理與行銷等能力。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在參加完2014年的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14年大會後則指出,不會被取代的工作有以下五種:低階服務(如掃地工人)、高階決策(如總經理)、與科技連結(如機器人設計者)、與溝通連結(如導遊)、平台設計與整合(如整合行銷業者)。
新形態!靠專業換取收入,受雇不再是唯一選擇
未來工作類型將不再和傳統一樣。陳超明說,以前大家要的是一個「職位」(job),進一家企業(而且最好是大企業)上班,朝九晚五,守住一個飯碗,等老闆發「薪水」給自己;但是未來大家要的是「工作」(work),例如攝影師或自由作家,靠自己的專業來換取「收入」,而不受雇於某家公司。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因此,未來有很多想像空間。傅瑞對未來的看法很正面,他說:「我們必須具備適應力,對於改變有彈性,並且努力改變。事實上,現在全世界的人參與創新都很容易,我們叫它『創新的民主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