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pple Watch現身,三星、索尼、華碩也相繼端出智慧手錶。在你思索是否要花錢買一支智慧手錶前,一場穿戴裝置興起的浪潮,才正要滲透入你我的生活。
當蘋果執行長庫克在發表會上秀出手腕上的那支智慧手錶時,宣告了智慧穿戴裝置的時代來臨!
你可以想像嗎?有一天,來電時,只要對著手錶就能回電話;想要搜尋地圖,只要用語音控制下指令,地圖搜尋結果就會顯示在你的眼鏡上;衣領上的小照相機,會將你每分鐘的生活點滴拍成兩張照片,直接上傳到雲端去;你的心跳、體溫、血氧濃度,數據全靠智慧手環記錄下來。
這些並非遙不可及的未來科技生活,因為這些產品在智慧穿戴裝置的浪潮下,已經一點一滴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市調機構IDC就預估,去年全球穿戴裝置所創造的營收已超過二十億美元(約新台幣六百億元),這個數字到了二○一七年,將達到兩百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超過六○%,足見穿戴裝置有多夯。
手錶、眼鏡、頭戴裝置、手環、胸罩、腰帶到鞋襪,幾乎所有身上穿的、戴的、夾的,科技廠無所不用其極地將各式感應器嵌在裡頭,創造各種新功能,讓人類生活可以更便利。其中,又以智慧手錶的應用最為大鳴大放。
全身上下都能用的穿戴式裝置!
為了開拓穿戴裝置的應用,奠基在消費者原本的使用行為,加入物聯網與大數據的概念後,科技界創造出各項從頭到腳的應用,力求將穿戴裝置的市場做到最大。
頭戴顯示裝置:Galaxy Gear VR
代表廠商:三星、SONY
功能: 完成遊戲虛擬實境的夢想,戴著頭戴裝置,以第一人視角,進入遊戲實境,不再需要額外接顯示螢幕。
定價:尚未公布
智慧眼鏡:Google Glass
代表廠商:Google
功能: 只要輕輕架在原本的眼鏡上方,透過語音、手勢操作指令,具有GPS定位、地圖查詢、即時交通狀況等服務,還能拍照、錄影、視訊通話。
定價:1500美元
生活記錄器:Lifelogging Camera
代表廠商:Memoto
功能: 只有一張郵票大小,別在衣領上,以每30秒拍一張照的速度,自動將拍下的照片上傳雲端,就能隨時記錄生活點滴。
定價:249美元
智慧手環:Up 24
代表廠商:Jawbone、小米、EPSON
功能: 可以記錄睡眠時數、所有動作、消耗多少卡路里等,有些手環還具震動提醒起床的功能。
定價:500元到3000元新台幣不等
智慧手錶: Apple Watch
代表廠商:蘋果、三星、華碩
功能: 除了手機之外的最好輔助裝置,通話、上網、GPS定位、運動管理等服務統統有,還能拍照、錄影。
定價:8000元至10500元新台幣
智慧衣: Smart Clothing
代表廠商:英特爾、愛剋智慧科技
功能: 將感應器利用金屬纖維嵌在衣物裡,穿在身上就像一般T恤,卻能即時偵測心跳、脈搏、呼吸頻率與體溫,甚至水洗超過100次都沒問題。
定價:尚未公布
智慧胸罩:Smart Bra
代表廠商:微軟
功能: 將感應器內嵌在導電襯墊,可以記錄你的情緒與身體狀況,只要偵測到使用者情緒低落,便會以藍牙傳輸到你的手機App,提醒使用者做幾次深呼吸,來改善情緒,避免使用者因情緒不佳而暴飲暴食。
定價:尚未量產
智慧腰帶: LUMOback
代表廠商:LUMO Body Tech
功能: 如果你坐姿不良、低頭駝背,智慧腰帶就會震動提醒你,利用感應器來監控我們的體態,達到調整姿勢的效用。
定價:149美元
智慧內褲: Fundawear
代表廠商:Durex
功能: 保險套品牌也瘋智慧穿戴,推出一款可用手機遠端遙控的智慧內褲,達到遠距互動情趣的效果。
定價:尚未量產
智慧襪:Baby Monitoring Sock
代表廠商:Owlet
功能:利用襪子與腳環結合,更精準地追蹤運動數據。有趣的是廠商還推出嬰兒襪,讓爸媽更能即時知道嬰兒的心跳、體溫,還能在嬰兒翻身時,連線手機發出警告聲。
定價:199美元
智慧鞋:Lechal
代表廠商:Ducere Technologies Pvt.
功能: 結合手機與Google地圖,想去任何地方,鞋子以震動方式告訴你,該往哪邊走,再也不用怕迷路。
定價:100美元
瑞士人的麻煩大了!智慧手錶將成為手機好幫手
蘋果智慧手錶Apple Watch一亮相,果然重新定義智慧手錶的面貌。其實早在發表會之前,負責設計Apple Watch的蘋果設計總監喬納森.義夫(Jonathan Ive)就曾私下表態,「(Apple Watch一現身),瑞士人的麻煩大了!」
這話絕對不誇大,歐洲市調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就曾統計過,iPhone揭開的智慧型手機浪潮,衝擊全球腕錶產業營收,從○七年的六十八億美元,到○九年只剩五十八億美元,原因很簡單,有了智慧型手機,即使沒戴手錶,你也時時刻刻都能知道現在是幾點。於是,手錶品牌紛紛主打時尚、品味的錶款,而不再強調手錶的報時功能性,這也讓手錶產業找到了提升單價的好方法。
如今,蘋果、三星、索尼、華碩等科技大廠紛紛將手伸進手錶領域,更讓智慧手錶成為美國科技網站票選今年最值得期待的聖誕節禮物之一。他們有的主打科技感,像三星、索尼;有的則回應了消費者對手錶的時尚配件期待,像蘋果、華碩。
不論哪一種,智慧手錶都不會是一項獨立的產品,而是扮演智慧型手機最佳幫手的角色。因為,從蘋果、三星到華碩,每款智慧手錶都將與智慧型手機互相結合,達到最好的使用者經驗。
就拿最多人使用的運動管理功能,不少跑步運動的人都常遇到一個情形,那就是想戴著耳機聽音樂、又要用GPS定位計算跑了多遠的距離,若不是用臂帶將手機綁在手臂上,不然就是放在口袋裡,又重、又麻煩。
智慧穿戴裝置上身 瘦身、健康管理成最大市場
這時,如果有一支智慧手錶、一個智慧手環,既能透過感應器記錄你的心跳、脈搏與跑步距離,還能與手機連線,將所有數據都存在App裡,這樣的作法似乎比帶著一支智慧型手機跑步還聰明許多。
說起話來低沉有力,皮膚帶點黝黑,他是台灣愛普生行銷業務經理鍾惠光,最近每個朋友見到他,頭一句就先驚呼:「你瘦了耶!」
事實是,鍾惠光瘦身太成功,短短六個月時間體重少了二十公斤,腰圍也從四十二吋減到三十五吋,體脂率降到剩二○%,整個人都小了一號,然而,他靠的不是什麼瘦身祕方,而是他手腕上那一支愛普生(EPSON)去年四月剛推出的光感燃脂心率錶。
憑藉著智慧手錶的記錄功能,將運動時的脈搏跳動數與脂肪燃燒量都存下,每周一次測量體重與體脂率,再將數據傳送到智慧型手機,作為控制自己飲食習慣的參考。
鍾惠光以前曾試過十種以上減肥法,沒有一次成功,心想既然是自家公司推的產品,就試著做做看。「其實我並沒做什麼激烈運動,就是每天大步伐走路,時間至少三十分鐘,走路時手要跟著抬高,速度比一般走路快一點,這種運動可讓每個人進入自己的脂肪燃燒區,有效消除脂肪,又不會太累,造成身體負擔。」
事實上,台灣愛普生公司內部,類似鍾惠光這樣,以智慧手錶做健康管理的參與者就有十多位,每人平均都減重五公斤以上。台灣愛普生總經理李隆安的體脂率,也在三個月內從二十五.四掉到二十三.六,腰圍少了二.三吋(約六公分),以前的褲子穿起來都很鬆垮,皮帶還要多鑽幾個洞才繫得緊。
▲台灣愛普生行銷業務經理鍾惠光(左)在半年內減重20公斤,總經理李隆安(右)腰圍也少了2.3吋,都是成功利用光感燃脂心率錶的記錄功能(下圖),作為控制飲食的參考。(攝影/林育緯)
活用穿戴裝置來做健康管理,其實是穿戴裝置時代的一個重要應用,從智慧手環、智慧衣、智慧胸罩、智慧腰帶到智慧襪子,都瞄準一件事:健康管理。
以日本為例,由於每個人的健康保險是由企業負擔,換句話說,如果員工的身體健康越差,雇主就必須支付更高額的保險費用。所以,當愛普生在日本推出第一代智慧手錶時,不主打一般個人消費市場,而是與企業合作的B2B(商用對商用,Business To Business)市場。
愛普生甚至規定,只要員工健檢時,在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項指數,「三高」中患有「兩高」者,就必須強制進行六個月的健康管理,直接用穿戴裝置來監控健康數據。
李隆安就舉了糖尿病為例,全世界七十億人口中,約一成人口患有糖尿病,也就是七億人,另外還有一成為潛在病發的高危險群,加總起來就是十四億人,「這絕對不是小問題,健康管理的市場,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大商機。」他說。
因此,當各家科技廠積極搶進穿戴裝置時,無一不將健康管理視為最首要的插旗市場。
除了健康管理之外,穿戴裝置就沒有別的功用了嗎?
Apple Watch亮相後,隨即引起市場正反兩派論戰,撇開價格、設計不談,對Apple Watch嗤之以鼻的人,無非是抱持著堅定立場:「我都已經有智慧型手機了,為何一定要有一支智慧手錶?」會有這樣想法的消費者,多半是將智慧手機與穿戴裝置的關係,視為非黑即白的零和賽局,似乎兩者之間是競爭、取代關係。
手機做不到的 讓穿戴裝置來補足
但事實是,一位產業分析師直言,「穿戴裝置想做的事,從來就不是取代智慧型手機,相反的,它是延伸智慧型手機的功能。」買了智慧手錶等穿戴裝置的消費者,並不表示就不再需要智慧型手機,「相反的,他們會更需要智慧型手機,因為這些穿戴裝置的重要核心,就是以智慧型手機做出發點。」
以三星今年在柏林推出頭戴式裝置Galaxy Gear VR,它的出現很顯然的就不是為了取代智慧型手機而來,而是要彌補消費者用智慧型手機玩遊戲,總是缺乏身歷其境的刺激感。Galaxy Gear VR主打虛擬實境的顯示方式,讓消費者一接上手機,玩遊戲就像置身其中。
再者,谷歌眼鏡的出現,也不是要取代現有的眼鏡產業,更不是標榜自此之後你不再需要手機。如果你走在路上迷失方向,只要用語音下指令搜索,地圖就出現在鏡片上,而不需要撈出手機來搜尋,讓你的生活更便利。當然,如果你還是習慣用大一點的螢幕來看地圖,自然還是會拿出手機來搜尋。這兩項產品,一直都能同時存在。
「我們都太習慣用硬體思惟去想事情,穿戴裝置的定位,不只局限於手機的延伸或配件,更重要的是用它的服務內容,將所有產品串聯在一起,提供殺手級應用來綁住消費者,才能做大消費者市場。」產業分析師說。
儘管目前穿戴裝置還停留在「有會更好(nice to have)」,而非「一定要有(must to have)」,但穿戴裝置大舉進入一般人生活,已成為不可避免的浪潮。尤其,在蘋果推出Apple Watch之後,勢必加速提升穿戴裝置的滲透率,至於消費者買不買單,相信在自由競爭市場裡,銷售數據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