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業受惠於新趨勢,出現轉機,但要贏得長期勝利,有如世界盃足球賽,須靠優秀團隊合作無間;不像韓國,只能看三星表演。
帶動台股走強的主要原因,可歸功於一直以來的疲弱走勢。台股壞太久了,以至於投資人,不論是散戶或本土、外資機構法人,都把台股當作錢坑,避之惟恐不及;由於投資人的持股比重過低,市場流動性也差,導致跌無可跌,只有上漲一途。最近的飆漲,主要是由技術面所帶動。
當然,台股的強勢也不全然是無基之彈。過去十年來,台灣在全球電子產業供應鏈的角色時好時壞;從康柏和Atari的專屬個人電腦,到Wintel開放架構的獨占,乃至蘋果iOS和安卓的雙強爭霸,自PC、NB到手機,隨著科技平台的世代交替,台灣科技業的命運也跟著起伏。
這幾年,平板和智慧型手機吞食消費性筆電的需求,是科技業的重大挑戰。在此領域裡,蘋果重視獲利更勝於衝量,而三星則完全自製自銷、一手包辦;這樣的轉變,讓台灣的製造優勢無從發揮。
所幸,新的趨勢讓台灣廠商有了轉機。智慧型手機朝兩極化發展,高端以蘋果為首,低階則以中國品牌為主;中國製智慧型手機的單價直直落,這讓其他業者,除非是如蘋果般的規格制定者,否則就很難以高於中國貨十倍的價格來賣手機。這正是當前三星面臨的挑戰。
蘋果開始將晶片供應鏈由韓國轉向台灣,且中國手機廠(包括品牌及白牌)也愈來愈仰賴台灣供應的零組件,以滿足其質、量和價格的需求,趨勢的發展,已轉為有利於台灣。
不過,這樣的優勢可以持續多久呢?自七○和八○年代出現數位科技以來,年年出現指數型成長,消費者受惠甚深,當然,許多企業家也從中大賺一票。只是對企業而言,其走向則是一條變幻莫測的道路。
哈佛大學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研究,企業的平均壽命正在縮短;在一九三七年大蕭條最慘階段,納入標準普爾五○○成分股的公司,平均壽命為七十五年;到了二○一一年,僅剩十八年,幾乎少了七五%。
目前台灣科技產業的天空,似乎陽光普照、風和日麗,但長期的成功,有如世界盃足球賽,優秀團隊的合作無間,勝過少數明星球員的炫麗演出。勝利是多次射門的結果,不射門就不會得分;但並不是每次射門都會進球,光靠一、二位明星球員無法贏得長期的勝利。台灣許多零組件廠商,創造了一個堅實和具競爭力的經濟生態系統;而韓國,就只能看三星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