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般人認為「藍牙」已是成熟技術,但隨手機及平板銷售大增,包括智慧配件、穿戴式裝置等產品,都需要內建藍牙技術,也讓深耕藍牙十四年的創傑,走出IC設計業的新藍海。
曾經,創傑是台灣IC設計界,最具潛力的公司之一,打著矽谷團隊的金字招牌,做的還是二○○○年最紅火的無線傳輸技術,還畫出一張美麗藍圖——專賣智慧財產權(IP)、不賣晶片。
夢想總是美麗的,現實卻是殘酷的,這張藍圖讓創傑成立十四年,虧損九年,不只產品、團隊大換血,虧損、減資、甚至更換大股東。
第一刀砍掉賣專利的白日夢
創傑最早的創辦人陳逸萍,出身於國際電信大廠易利信(Ericsson),因為陳逸萍的研發團隊在藍牙上的布局相對早,他們決定,要做就要將格局拉高,只賣IP、不做晶片。
選好發展方向後,創傑大舉投入研發,也得到了成果,創傑成了台灣少數獲得藍牙認證的公司。他們的創業夢編織得很美,從八位元、十六位元到三十二位元,一步步的將藍牙技術的IP授權出去,就算不賣晶片,也能有源源不絕的授權金進帳。
只是,夢想終究止於殘酷現實的到來,市面上願意採用藍牙技術的產品都寥寥可數,又怎麼會有人需要找創傑授權IP?就算真的授權了,也因為量產的產品不普及,創傑根本也沒有授權金可收。產品決策的錯誤,儼然就像一場海嘯,重創了創傑。
為了重新整頓,創傑的大股東找上了剛從華邦電子離開的林京元接任總經理,「藍牙是好題目,但市場爆發速度慢,創傑好多年都不賺錢。」林京元知道,他到創傑的首要任務,就是得要找到問題出在哪裡。
林京元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整方向,從只賣藍牙基頻IP變成賣藍牙系統整合晶片(SOC)。到了○六年,林京元的老東家華邦電子,要將旗下的無線研發團隊切割出去,林京元知道,機會來了,創傑不但接下華邦電整組團隊,還順勢引進華邦電資金。
第二刀割捨虧損九年包袱
正因獨立型藍牙晶片產品功能更強大,單價也更高,平均價格在一美元,對比智慧型機中的藍牙晶片普遍不到○.三美元,形成極大落差。這也是為什麼創傑成立的前九年都很辛苦,大多處於虧損狀態,甚至早期股東也相繼退出。林京元找來原本就出任董事、也是他交大同班同學的吳廣義出任董事長,再為創傑動第二次刀。
吳廣義早期擔任宏碁美國公司總經理,後來出任台積電轉投資的旭陽創投合夥人,林京元找上他,就是希望透過吳廣義的經驗與人脈,協助創傑轉型。因此,吳廣義上任後不久,便決定減資六成,將創傑資本額從六.五億元減至三.九億元,再進行一億元現增,先讓財務狀況穩定下來。
此時,大股東華邦電決定退出,但憑藉著吳廣義在創投界的雄厚人脈,再度為創傑引進瑞昱資金,投資一九%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第三刀斬斷一線品牌迷思
林京元重新調整客戶策略,因為認清短期內創傑卡不進一線品牌的窄門,他轉攻大陸藍牙喇叭市場,把價格做到最低,又能保有最好的品質,宛如複製當年聯發科崛起的模式,逐步在大陸建立起「藍牙一哥」的名聲,讓國際大廠索尼、飛利浦紛紛前來敲門。
近年,穿戴式裝置崛起,不論是無線喇叭、智慧手錶,都需要用到獨立型的藍牙晶片,連帶地拉抬藍牙需求暴增。根據市調機構IMS Research預估,全球藍牙晶片出貨量,已從二○一一年的十六億顆,增加到今年的二十二億顆,預估一七年總體需求將進一步成長到三十一億顆。
吳廣義不諱言,大公司在新崛起的周邊藍牙產品布局較慢,給了創傑快速超前的機會;年前三季累計每股稅後純益(EPS)已達五.三五元,第三季營收達五.八五億元,再創歷史單季新高,不難看出藍牙一哥未來的成長潛力。
相較於其他同學多是上市櫃科技公司的董事長、副總,或是其他公司創業不久就成功,林京元算是「大雞晚啼」,一路也走得坎坷,但他能咬牙苦撐十年,堅守等到藍牙的春天,在台灣IC設計業裡寫下不同的一頁。
林京元 (左)
出生:1956年
現職:創傑科技總經理
經歷:華邦電子產品中心協理學歷:交大電子工程系學士,碩士
創傑科技
成立時間:1999年
負責人:董事長吳廣義(圖右)、總經理林京元
資本額:6.72億元
主要業務:藍牙無線通訊晶片
主要客戶:大陸及日本藍牙耳機廠商
近三年獲利:(EPS;元)
2011年1.36
2012年2.69
2013年前三季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