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有物報告歡迎 Carpo 共乘平台的創辦團隊,從台灣的角度介紹「共享經濟」在台灣的優勢與劣勢。
作者:CARPO
近來歐美開始了一種新的消費文化,各式各樣的事物都可以分享。
除了讓讀者一賭歐美的新文化,我們Carpo團隊也將討論「消費共享」在台灣的可行性。我們相信台灣獨特的地狹人稠,能讓消費共享成為新型的生活經營模式。
共享經濟正夯,《經濟學人》也不錯過
當消費者尋求更經濟實惠的消費方法時,創業家們發展出「消費共享」的商業模式。目的是藉由共享,讓人們擁有的商品發揮最大價值。共享什麼?兩週前《經濟學人》一文〈共享經濟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說:
網路上,任何東西都能出租。( On the internet, everything is for hire.)
消費共享為大眾開發新收入
歐美市場中,多樣化的新創產業驗證了「任何東西」都能出租的說法。
舉例來說:家裡的車不常開,總是關在車庫裡發霉怎麼辦?RelayRides和GetAround提供線上平台,讓消費者分享自家轎車提供租車服務,賺點錢補貼養車費用。
出國旅遊的時候,空屋還是要付水電費啊?Airbnb讓你家可以成為出租的旅館,為你賺取旅費。
Lyft則讓一般駕駛人也能載客賺錢。Lyft透過行動裝置GPS定位乘客和駕駛的位置,並且採用比計程車便宜的價格,讓搭便車成為一種方便又雙贏的交易!Parking Panda則提供家用停車位的出租,讓白天上班時空出的車位給別人使用。
網路資訊流通的環境讓分享商品更簡單。多樣形態的共享模式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圖片來源:Kalexanderson
共享創造的「價值」是最大吸引力
儘管剛剛介紹的都是歐美的公司,台灣社會也很適合消費共享。
拿最普遍的汽車作為例子。交通部統計處民國100年調查顯示,在台灣汽車的使用率只有4%。不僅使用率低,養車費用也很高。為了養一台 70 萬的汽車,每年車主平均要花12萬台幣。這還不包括額外的規費,已經是筆可觀的開銷。
對共乘車主而言,只要上下班、出遊或是去機場的路上多載幾個人,就能一定程度地平衡開銷。而對乘客來說,汽車共乘跟大眾運輸相比,更加方便,甚至更便宜。
共享的魅力就在於能彼此資源共享,促進更有經濟效益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每次買東西的價格都扣除共享所能帶來的補償,會發現實際的花費遠少於一般的開銷。共享就是一種加值效果,是最聰明的消費觀念。
讓客戶安心是汽車共乘的成功關鍵
共乘又省錢又方便,理應在台灣普及。然而,歐美行之有年的共乘概念,在台灣卻乏人問津;除了文化差異之外,主要原因在於對安全的疑慮。太多的社會新聞事件讓與陌生人共乘成為一件冒險的事。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會因彼此了解而提高。因此,現在歐美的共乘平台都會要求使用者利用Facebook帳號登入。社群網站提供的個人資訊不但可以解決陌生人之間的交易安全,也幫助駕駛人和乘客在上車前更加瞭解彼此,多了一道實名制的驗證把關。 另外,手機app還有隨時定位和通訊的功能,比起以往更有安全保障。
共乘模式台灣有潛力,現有平台不夠安全、方便
縱然共乘在台灣尚未普及,目前依然有幾個共乘平台正穩定經營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批踢踢car-pool版,每天約有30-50篇的新增文章,可見台灣民眾對共乘是能接受的。
但是,使用者需要一篇篇地爬文才能找到共乘對象,方便性大減。並且,因為匿名制無法讓共乘對象更瞭解彼此,安全性屢屢受到民眾挑戰。
PTT共乘版。圖片來源:PTT
普及的大眾運輸系統讓共乘更方便
在台灣因為土地的限制,無法經營真正的長途共乘,所以以固定往返的短期共乘居多,中長程的偶發性共乘次之。也因為地域小,到達各處的便利性高,共乘的媒合相對容易。
台灣交通網絡密佈,早有廣泛分佈的捷運、高鐵,雖然看起來不利於共乘發展,但結果恰好相反。 因為大眾交通的定點固定,乘客和駕駛容易在固定地點出沒、會面相對方便,媒合成功的機率也比較高。普及的大眾運輸系統反而為共乘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未來展望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不僅是新型態的創業機會,更是現代人所追求經濟又實惠的生活經營模式。隨著這樣的模式興起,傳統產業(例如計程車)的反彈聲浪不可避免。法規上也有待解決的問題:短期出租房屋或是汽車是否該繳稅?是否需要相關證照?
但不變的是,共享&賺錢(Share and Earn)的模式已經成為趨勢。 台灣有良好的環境和幾乎未被開發的市場,我們相信消費共享的文化是有潛力且值得投入的。
這正是我們創立Carpo共乘的初衷,期待可以讓共乘不再只是特定族群的喜好,而是全民共有的生活習慣,讓人感到安心、方便、貼近生活,一同創造更環保永續的未來。
「更多言之有物的人與事,在有物報告 http://yowureport.com。」
本官網專欄內容及言論觀點僅為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今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