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雙A稱霸全球低價筆電市場時,和華碩同樣以主機板起家的微星,○八年推出全球第一台十吋機種,一舉打進美國,董事長徐祥更喊話,今年華人筆記型電腦品牌將引領風騷,微星不怕和大廠競爭。
「機會總是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用來形容微星今年在CES展的際遇,再貼切不過。
參加CES已經有十幾年經驗的微星,從來都是被安排在角落的場館。今年老天爺送上「一級戰區」主場館攤位,微星耕耘多年的筆記型電腦產品又恰好開花結果;微星資深副總盧琪隆說,他們立刻決定接下這個鄰近華碩的攤位,和台灣、以及眾國際大廠站在同一個舞台。
去年,微星靠著低價筆電(Netbook)打進美國市場,主流筆記型電腦也持續成長,全年一共賣出三百萬台,比前一年成長三倍之多。微星的快速進化,或可歸功於三個關鍵。
1產品差異化 找市場藍海
關鍵之一,是在去年大廠夾擊的低價筆電市場激戰之中,微星硬生生地闖出一片差異化的藍海空間。
當Eee PC大賣時,微星就發現,低價筆電會是微星「MSI」這個尚屬二線品牌的一大轉機。在微星確定採用英特爾Atom處理器作為自家低價筆電平台時,英特爾限制面板尺寸上限是八.九吋,宏碁、華碩都搶先表態要推出該尺寸產品。但微星自忖要殺出重圍,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董事長徐祥於是向英特爾提出強烈要求,英特爾才讓微星推出十吋機種的產品。
○八年六月,微星搶先全球推出第一台十吋螢幕的低價電腦「Wind NB」,避開廝殺最激烈的市場。現在,除了過去主機板打下的歐洲市場,Wind NB甚至帶動微星在美國的銷售,在全球最大電子購物網站亞馬遜書店的熱賣排行榜上,微星產品始終榜上有名。
在低價筆電市場闖出藍海是微星的關鍵戰略,這戰略則是奠基於微星在筆記型電腦市場的關鍵謀略——師法華碩。
2謀略 追隨華碩雙軌並行
微星真正開始對筆記型電腦下工夫,不過是近三年的事;他們採用華碩當年推動自有品牌,同時以代工擴充經濟規模的模式——一面幫LG、聯強等公司做「貼牌電腦」,一面透過自家主機板建立的通路打造「MSI」品牌。
一位和徐祥同為微星創辦人的微星副總坦承,「微星算是跟著華碩的步伐前進。」但近來華碩因為品牌、代工分家不清,雜音四起,讓微星非常警惕;徐祥清楚宣示,雖然現在兩路並進,未來絕對會專注品牌經營。
分析師認為,微星不容易步上華碩後塵,關鍵在於「客戶結構」。華碩的代工客戶多半是蘋果和惠普等一線大廠,當華碩想通吃品牌和代工,大廠們不願意「養虎遺患」,因而抽單。
但微星的客戶,則屬於通路市場品牌如聯強等,原本就不在意代工廠發展自有品牌會否搶了自己飯碗;並且,微星目前品牌規模尚不構成威脅,但製造能力卻頗受肯定。有了這些優勢,讓許多想分食雙A市場的通路品牌,紛紛找上微星貼牌,為微星帶來規模經濟。
3策略 鎖定市場全力以赴
如果要進一步討論微星近年來得以快速進化的原始契機,那麼,必須提及當年切入筆記型電腦市場的關鍵策略——鎖定市場、奮力一搏。
幾家主機板大廠中,微星算是筆記型電腦市場的新鮮人。華碩在NB已累積十年經驗,而技嘉、精英十餘年來也曾大舉跨足。技嘉在十多年前,推出了一款名為「太極」的筆記型電腦;當時,技嘉的自有品牌筆電,甚至走在華碩之前。
只是,筆記型電腦是一個非常燒錢的產業,技嘉沒能一咬牙栽進去;後來挖角了光寶的手機團隊,開始將資源轉向開發智慧型手機。
人力、財力分散的結果,讓技嘉兩頭空,筆電產品無力與華碩、廣達和仁寶競爭。至於智慧型手機要砸的錢更多,電信市場營運模式又比個人電腦複雜數倍,當蘋果和宏達電等大廠幾乎壟斷市場,晚起步的技嘉更顯艱辛,公司想收掉手機事業群的傳言甚囂塵上,但尚未獲得證實。
反觀微星的選擇,似乎就有種「奮力一搏」的味道。微星自知主機板做不過技嘉,又不如華碩有雄厚本錢做全產品線;於是把所有資源丟進筆記型電腦,狠下心慘賠兩年。做出成績時,恰好碰上筆記型電腦取代桌上型的換機潮,MSI品牌雖小,但也成為市場上的一個選項。
巧合的是,技嘉和微星的創業團隊都是五個人。但是技嘉的五人小組,已經走了兩位;而微星的五位元老至今留在公司。且不論有再多意見,最終還是徐祥拍板算數,領頭羊確立,發展的道路也就一路堅定。
因筆記型電腦、低價筆電都賣出好成績,微星三百萬台的出貨量,已具備基本經濟規模。雖然景氣不佳,徐祥樂觀表示,今年至少有五成的成長力道,以今年出貨目標四百五十萬台來看,微星很有機會躋身全球前十大筆記型電腦品牌。